新盐城乐聚社区

青梅煮酒评三国——吴闲云

[复制链接] 55
回复
5840
查看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230

主题

2382

帖子

9241

积分

宣威将军(从四品)

Rank: 11Rank: 11Rank: 11

积分
9241

人气网友

楼主
跳转到指定楼层
分享到:
发表于 2015-8-28 18:41:33 | 只看该作者 |只看大图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
    白发渔樵江渚上,惯看秋月春风。一壶浊酒喜相逢。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

(1) 皇权VS相权

    开国皇帝夺取天下, 并不是皇帝他一个人的功劳, 而是皇帝和他的战友这一群人共同的功劳, 因此, 这一群人成为国家机器的最高决策者, 而不是皇帝一个人。
    皇帝和他的战友们属于合伙人关系, 胜利果实, 大家当然都有份, 各自按股分成, 都占有一定的不同比例的份额, 合伙人根据功劳的大小, 担任不同级别的官员。
    皇帝与官员共同成为国家的最高决策者。在官员里面, 又有级别大小之分, 最大的是相, 居百官之首, 相的权利仅次于皇的权利。
    任何人的任何行为, 都必然导致三种结果: 增值、保本、亏损。
    正常人的行为选择与动机, 从主观上讲, 都是要使自己增值, 或是退而求其次保本, 最不愿意接受的是亏损。
    因此, 老百姓有使自己增值的欲望, 便想做官。做官的有使自己增值的欲望, 便想做相。而做相的, 也同样有着使自己增值的欲望。
    做相的如果再继续增值, 就意味着: 做皇的正在亏损。
    所以, 皇权与相权之间, 必有矛盾, 有矛盾就必有斗争, 而斗争的结果: 要么是相权窃取了皇权, 要么就是皇权侵害了相权。究竟何方可以胜出? 万古不变的规律是: 弱肉强食、适者生存。而无论你是谁。至于封建礼教忠孝节义嘛, 嘿嘿, 很难约束得了的。
    不是说没有忠心的人, 而是这一方面的东西看不见, 摸不着, 实在是不太靠谱。只有实力, 才是唯一可信的凭据。
    丞相一职, 秦时由一人担任, 有时也由左右两丞相担任, 权利是相当大的。汉时, 皇帝在与丞相的博弈中, 抓住机会分两步将相权彻底整垮。
    首先是瓦解。皇帝将原本集中的相权, 拆开分成了若干股, 由三公九卿各持股若干份, 将丞相的权利分散, 由多人担任, 使之再无法与皇权抗衡。
    其次是架空。皇帝又私设一个“内朝”, 选用自己最亲信的人,组成宫中决策机构。“内朝”对“外朝”发号施令, “外朝”即三公九卿, 仅剩个名分, 已无决策权, 只能做些传达、执行之类的事。从此, 政府高级官员的权利被皇帝剥夺了, 本属合伙的权利, 最终落到了皇帝一人的手中。
    这一回合较量的时间跨度是很长的, 总之, 最后的胜利者是皇帝, 而丞相被淘汰, 凉在了一边。
    皇权虽然巩固了, 但他的“内朝”内部又分裂成了外戚、宦官两股势力。这是在战胜相权过程中留下的后遗症。
    老皇帝死了, 小皇帝继位, 年幼不能决策天下事, 就由他的妈来主持朝政, 他的妈也不过20几岁, 就委托她娘家的兄弟(皇帝的舅舅)来主持朝政, 称为外戚, 一般都是封的大将军, 位在三公之上。他们的主要责任, 是防止其他任何官员以任何形式窃取皇权。
    外戚与小皇帝是有血缘关系的, 能守住皇权, 外戚是有功的。可问题是, 小皇帝长大后, 舅舅家族的势力也日益庞大, 自己曾委托给舅舅的权利如何收回? 他就只有依靠自己身边的宦官了, 也就是太监, 这些太监一直看护着小皇帝长大成人, 肯定要比亲爹还亲, 他们帮助皇帝夺权成功后, 得到的封赏,“超登公卿之位”。
    太监和皇帝共同扳倒外戚后, 权利又回到皇帝手中, 当然, 也有太监的份。新皇帝总是要娶妻生子的, 妻子的兄弟多数又是封大将军, 又成为新的外戚。
    汉灵帝统治时期的格局为:
    1. 皇帝和他手下的太监, 最具实力, 处于“甲”的位置,
    2. 皇帝的舅官何进, 新封的大将军, 也较有实力, 处于“乙”的位置,
    3. 三公九卿、文武百官, 虽然人多, 其实实力最小, 处于“丙”的位置。
    这三方力量中, 甲乙两个强方都是自家人, 最铁的人, 为内朝。丙为外朝, 其实只有两方。皇帝再无能, 皇权也是稳固的。
    三公九卿尽管一直被凉在一边, 但他们还是会瞅准时机, 与皇权相博。 三国演义第一回提到汉灵帝在位时发生的一系列的灾异现象:
    1. 一条大青蛇,从梁上飞下来,蟠于椅上。把皇帝惊倒,百官俱奔避。
    2. 蛇不见了。忽然大雷大雨,加以冰雹,半夜方止,毁坏房屋无数。
    3. 洛阳地震;
    4. 海水泛溢,沿海居民,尽被大浪卷入海中。
    5. 母鸡变公鸡。
    6. 黑气十余丈,飞入温雄殿中。
    7. 五原山岸,尽皆崩裂。
    种种不祥,非止一端。
    十年中发生这些怪异现象, 应该也算正常, 但官员中一个议郎上疏皇帝,不说别的, 只说母鸡变公鸡这件事是太监干政所导致的。
    母鸡变公鸡是否属实? 即使属实, 也和太监没有半点关系。这件事反映了: 官员中有人企图打击太监, 而太监行使的权利是“皇权”, 打击太监就有可能被说成是挑战皇权。也许他的立场是对的, 但方法绝对是错误。
    从博弈优选策略的角度来看, 做为弱势的丙方, 直接攻击强势的甲方, 这是在找死。结果, 这个官员很快就遭到了陷害。
   




本帖评分记录贡献 收起 理由
胡杨树 + 20 你说的好有道理,我竟无言以对!
+ 30 好帖, 我不支持谁支持!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30

主题

2382

帖子

9241

积分

宣威将军(从四品)

Rank: 11Rank: 11Rank: 11

积分
9241

人气网友

来自 2#
 楼主| 发表于 2015-8-28 18:44:43 | 只看该作者
(2) 黄巾军VS朝廷
    尽管有些太监坏到了极点, 但太监行使的权利是“皇权”, 任何官员胆敢得罪太监, 就等于是冒犯皇上。因为皇权神圣不可侵犯。
    太监帮皇帝夺回权利, 有功该赏, 太监的势力发展迅猛, 极为猖狂, 以至朝政日非, 民不聊生, 最终酿成了东汉末年的黄巾军大起义。
    黄巾军的领袖是冀州钜鹿郡人张角。张角本是个不第秀才,以宗教领袖自居, 四方授徒, 施符治病,信众日多,各地百姓为去拜见张教主, 仅死在半路上的就不计其数, 足见其影响力之大。
    东汉皇帝的地盘共计有13个州, 而张的教徒则遍布青、幽、徐、冀、荆、扬、兖、豫, 这东部的8个州。
    张角将徒众编成三十六方,大方万余人,小方六七千,各立渠帅,称为将军, 四方百姓,蜂涌而至, 头裹黄巾, 从张角反者达四五十万。张角自称“天公将军”,还有两弟, 张宝称“地公将军”,张梁称“人公将军”。声势浩大,打的各州官府望风而靡。
    民间有人造反, 皇帝就命他的舅官大将军何进镇压起义军。由于朝廷的军队数量不够, 不足于消灭义军, 大将军何进做了以下两个方面的部署:
    1. 启奏皇帝, 火速降诏,传圣旨给各州官员, 令他们自行招兵买马, 各处备御,讨贼立功。
    2. 派遣中郎将卢植、皇甫嵩、朱俊,各引精兵分三路讨之。
    朝廷的军队与地方的军队两方合击起义军。
    在何进对张角的这场博弈中, 张角是占优势的, 就是人多, 除此之外, 好像没有别的什么优势。而且, 作为领导人的张角在布局阶段存在明显的漏洞:
    1. 暗中送钱,结交太监封谞,为内应。
    2. 造反之前, 派弟子唐周去给太监报信。
    这里面存在至少如下变数:
    1. 唐周可能去报信, 也可能去告密, 两个选择。
    2. 太监有可能支持, 也可能不支持, 两个选择。
    这件事要成功, 先要唐周选择不告密, 太监接到信后, 再选择支持。因此, 成功的概率最多只有25%。已失算。
    张角送金钱给太监, 如果只是为了传教, 应该是有效的, 太监帮这个忙是举手之劳。如果为了造反, 就很难说了, 皇帝一倒, 太监也没权了, 就算张角当了皇帝, 他太监还是个太监(最好的可能只是和原来持平), 太监选择支持对自己无利, 因此, 他选择不支持的可能性会更大。
    而派弟子唐周去报信, 唐周得什么好处? 总之, 派去送信的人, 地位一般都不会高。而唐周出卖张角, 则有可能瞬间获大利, 因此, 他选择告密的可能性会更大。
    结果, 唐周一出门就向朝廷告了密, 导致张角的全盘计划被打乱, 把个发了大财的太监公公也给害死了。
    布局失算, 不一定结局失败, 但一定会导致中局困难。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30

主题

2382

帖子

9241

积分

宣威将军(从四品)

Rank: 11Rank: 11Rank: 11

积分
9241

人气网友

来自 3#
 楼主| 发表于 2015-8-28 18:46:20 | 只看该作者
(3) 刘关张投军

    朝廷派出三路大军, 与地方上各州官员共同与黄巾军对决。各州的官员便有了自行招兵买马的实权。
    最北方的幽州, 太守刘焉,出榜至本州各县招募义兵。榜文发到涿县,有刘备、关羽、张飞三人结拜为兄弟来投军。
    刘备, 28岁, 编席子、卖鞋子为生。关羽, 至少27岁前就杀过人, 流窜至涿县,职业不明。张飞, 颇有庄田,卖酒屠猪为业。
    张飞有钱, 由他投资, 招了300个乡勇, 但是没有马, 没有兵器。

    他们都是社会最底层人员, 且都有自己谋生的手段, 如果没有黄巾起义, 他们还会继续原有的生活, 刘备继续卖鞋, 关羽继续亡命江湖, 张飞继续杀猪卖酒。
    现在突然要改行, 就说明:
    要么是原行业做不下去了, 要么是新行业比原行业获利更大,
    通常是这两种情况, 总之, 不会无缘无故的改行。
    改行做什么? 他们其实有两个选择:
    1. 投靠官府, 去剿贼。
    2. 投黄巾军, 参加革命。
    这两个行业是对立的, 不能兼职, 选哪边? 当时的实际情况是革命军的势力大, 政府军的势力小, 而他们兄弟三又是社会最底层人员, 按说, 投身革命的可能性会更大。
    但政府军开的价高, 价格高者优先成交, 这在哪都是的。皇帝的圣旨上明文写着杀贼者立功, 立了功当然有官做。而革命军可能只管饭, 因为他们本身就是为争夺生存权而战的。从战争结束后的情况看, 因杀贼而升官的比例还是相当大的, 刘备这个小贩, 也当上了市长, 这种机会真的极少, 可见朝廷还是下了本的。
    另外, 有两个大商家听说他们要投军杀贼, 一次性赞助了50匹马, 500两金银, 1000斤镔铁打兵器。不需要高瞻远瞩, 就可以看清楚: 投政府军赚头更大。
    三兄弟得到赞助后, 又招了200人, 一共500人, 来投幽州太守,太守大喜。太守刘焉,乃汉鲁恭王之后, 而刘备自称中山靖王之后, 扯得上是亲戚, 刘焉遂认刘备为侄。
    刘焉喜的当然不是得了这个侄儿, 而是这500兵。这个侄儿和他没什么关系的。
    不数日, 革命军5万来攻, 刘焉只派刘备的这500人去打, 风险奇大, 刘备欣然领军前进。虽然不太合理, 但也没有多大矛盾。
    1. 刘焉派刘备出战, 可以尽量保存自己的实力。
    2. 刘备奉命出战, 可以获得立功的机会。
    尽管不太合理, 但不发生利益冲突, 且互为有利, 所以很容易达成一致。这一仗, 关羽、张飞以闪电战快速斩了贼将首领, 其余乌合之众一哄而散, 刘备捉了许多俘虏, 大胜而回。
    第二天, 青州太守来信求救, 说已被围困, 不日将陷, 刘焉派刘备去青州助战, 又叫手下的邹靖带5000兵同去。这次又立了一功, 解了青州之围。
    刘备投军后, 新手上阵, 居然连立两次大功, 且都是以少胜多, 若不是军事奇才, 则必是运气极佳。
    但是, 刘备很快就作出了一个重要的决定: 到冀州广宗县去, 投奔中郎将卢植。于是, 邹靖把带来的5000人又带回去了, 刘关张带着本部500兵去了广宗。
    书上都是夸他们一出山就立大功, 其实不是的, 没有功的, 为什么? 刘备两胜之后, 本金还是原来的500兵, 职位也没有任何变化, 他的功在哪? 最多只能叫有功无利。照这样干下去, 只有投入, 没有产出, 可以明确地预见得到:
    1. 刘关张在打胜仗的情况下, 没有收益, 若是败了, 就会被打死。
    2. 若是没被打死, 就会安排到下一次去送死。
    3. 总有一次会被打死。
    跟这样的地方军合作, 有什么意思? 不如跳槽到中央的正规军去, 发展的机会可能会更大一些。地方军不被中央军管, 刘备这一走, 功劳当然就记在了地方军头上。
    由此可见:
    1. 无论布置多么困难的任务给有进取心的下属, 下属都会高兴地接受, 或是不情愿地强迫自己接受。工作难度一般不会造成人才流失。
    2. 对于已得利益的分配不公平, 是导致人才流失最直接的原因。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30

主题

2382

帖子

9241

积分

宣威将军(从四品)

Rank: 11Rank: 11Rank: 11

积分
9241

人气网友

来自 4#
 楼主| 发表于 2015-8-29 10:22:53 | 只看该作者
(4) 胜利的果实是谁的
    中央军分3路: 卢植、皇甫嵩、朱俊。革命军也分3路: 张角、张宝、张梁。卢植与张角对战于广宗, 张角有15万兵, 卢植只有5万兵, 但抗得住, 未分胜负。
    刘备三人带着500兵来投卢植。卢植大喜,留在帐前听调。
    卢植说:“贼弟张梁、张宝在颍川,与皇甫嵩、朱俊对垒。你引本部人马,我再助你1000官军,前去颍川助战。”刘备领命,引军来颍川。
    颍川的皇甫嵩、朱俊用计烧散贼军, 贼军逃跑, 结果遇到也是来助战的曹操, 曹操拦住,大杀一阵,斩首万余级,夺得旗幡、金鼓、马匹极多。曹操时任骑都尉,虽说不怎么大, 但好歹也是京官, 手里有兵, 不稀罕俘虏, 所以造反者皆被斩杀, 只抢夺贵重物资。
    刘备来迟了, 曹操已经杀过了, 他才来。所以, 皇甫嵩、朱俊又叫刘备回去, 刘备只好再往转走。空跑了两趟, 没捞到油水, 正在生闲气, 忽见路上一囚车, 押的竟然是中郎将卢植! 刘备大惊, 忙问其故。
    原来, 卢植奉大将军命出征, 宫里的太监赶来勒索, 此时的太监公公, 正如日中天, 连大将军都被他们压着, 又何况下面的一个中郎将! 而卢植没钱给, 太监就上奏皇帝,说他高垒不战,惰慢军心, 因此朝廷震怒,取卢植回京问罪。又另派一中郎将董卓来代替。
    卢植只有5万兵, 而张角有15万兵, 高垒不战,也说得过去, 换个董卓来, 也强不到哪里去。董卓战是战了, 但被张角杀的大败, 幸好是刘关张三人救了董卓一命。董卓见他三人低贱, 身无半职, 故十分轻视。
    刘关张三人本是来投卢植的, 现在却要在董卓手下受气, 况且奔波了这多时, 什么好处也没捞到, 张飞就憋不住了:“二兄要便住在此,我自投别处去也!”
    张飞要走, 就意味着他的300兵也要被抽走, 刘备、关羽仅剩200, 分不得, 于是, 刘备道:“我三人义同生死,岂可相离?不如都投别处去。”
    兄弟三人弃了董卓, 又跳槽到朱俊这边。
   
    当时, 曹操跟着皇甫嵩讨张梁。皇甫嵩屡胜, 而董卓屡败,朝廷也把董卓拿回去审, 命皇甫嵩代之, 统领两路军马。
    革命军这边, 张角病死, 张梁统其众,也率领两路军马。皇甫嵩连胜七阵,斩了张梁, 又把张角从棺材里挖出来割了脑袋,送往京师请赏。朝廷加皇甫嵩为左车骑将军,领冀州牧。曹操有功,任济南相。他们已经结束, 班师赴任去了。
    朱俊见他们都升了官, 便催促军马,急攻张宝。张宝的部下严政见势不妙, 刺杀了张宝投降。朱俊遂上表请赏。
    三个头领都死了, 黄巾之乱平息。
    紧接着, 黄巾军的余党又有三人聚众数万,与张角报仇。这一次, 朝廷命朱俊一路军马讨伐。
    朱俊将贼围困, 贼要求投降, 在接不接受投降的问题上, 分析如下:
    1. 当年汉高祖刘邦特别优待投降的人, 是因为当时缺人, 要争取更多的人来,
    2. 现在不缺人, 让他们投降, 就是鼓励更多的人造反, 一打不赢就可以投降, 所以这不是良策,
    3. 不能接受投降, 必须全部剿灭。
    决定了全部剿灭, 怎样剿, 效果最好呢? 分析如下:
    1. 四面围如铁桶,贼不能降,必然死战。我军也必有较大亏损,
    2. 不如撤去一角,让他们跑。从三面追杀, 贼必然只顾逃命,无心恋战,这样杀, 我军的伤亡可减少到最小。
    这个杀法, 是刘备的高论, 朱俊采纳了。
    这时, 扬州的孙坚, 一个地方上的小官员, 他也和刘备一样, 自己组建了一支队伍, 他招了1500个兵, 赶来助战。
    正好, 朱俊、刘备、孙坚三方合伙夹攻, 大胜黄巾余党, 斩首数万级。
    朱俊被封为右车骑将军。孙坚除别郡司马上任去了。刘备几经周折也谋了个定州中山府安喜县尉。(县尉下面的两个位置由关张占着), 这个县尉一职, 大概是刘备、关羽、张飞三个人合伙共有的, 只不过是以刘备的名字注册的, 所以这三个人吃饭一起吃, 睡觉一起睡, 发了工资三人一起花。
    总之, 杀贼立功的人, 基本上待遇都比较好。
    但是, 好景不长。皇帝总是要把临时下放的权利收回的, 于是, 太监们又开始代表皇帝行使皇权, 勒索这些有军功的官员。边勒索, 边裁员。勒索是为了私利, 裁员是例行公事。如此, 大家辛苦了一场, 胜利的果实, 又流到了太监们的手里。
    相关人员的结局如下:
    皇甫嵩、朱俊两个车骑将军被撤了职, 罢了官。由太监公公担任了车骑将军。
    多数官员被裁, 封了13个太监为侯。
    董卓破黄巾无功, 朝议欲定罪, 但他以重金贿赂太监, 不仅幸免, 还被封为前将军、西凉刺史, 统帅西北大军20万。
    曹操的身份比较奇特, 父亲是一个太监的养子, 所以没怎么动他, 当然也有其他原因。
    孙坚也有人情, 官职未动, 长沙又有人造反, 太监假传圣旨任命孙坚为长沙太守讨贼, (圣旨是真的, 只是没有通过皇帝)。
    刘备的这个县尉是三个人分的, 所以拿不出多的钱, 被裁掉了。绕了一大圈, 又回到了最初的起点上, 一切都得重新再来。
    好在革命军此起彼伏, 地方上得不停的招兵御敌, 故此, 机会多多, 刘备又因新的军功获得一个平原县令的官职, 且颇有钱粮军马。
    曹操, 下级官员的代表。
    孙坚, 地方势力的代表。
    刘备, 草根阶层的代表。
    在镇压黄巾起义中, 他们都是助战的小势力, 后来都逐步演变成为中坚力量, 的确都属不易。从中也可以清楚地看到: 在创业之初, 由于起步基础的不同, 导致所遇到的困难是没法比较的。曹操固然很杰出, 但他获得好机会的可能性相对要多一些。而刘备则尽是遇到倒霉的事。
    在创业阶段, 出身的条件比自身能力更加重要。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30

主题

2382

帖子

9241

积分

宣威将军(从四品)

Rank: 11Rank: 11Rank: 11

积分
9241

人气网友

来自 5#
 楼主| 发表于 2015-8-29 10:24:02 | 只看该作者
(5) 外戚VS太监
    黄巾起义平息后, 皇帝病危, 召大将军何进入宫,商议后事。只要皇帝一死, 大将军把持朝政的时代就要来临了。
    在这一局中, 要决策的项目是: 立谁为新皇帝。
    有权参与决策的人是: 皇帝、太监、大将军这三方内朝的人。而三公九卿、文武百官都是外朝的, 他们只能静等通知, 不能参与。
    皇帝有两个儿子, 大儿子叫刘辩,是大将军何进的妹妹何皇后生的。小儿子叫刘协, 是王美人生的, 王美人死了, 刘协就由婆婆(即皇帝的母亲)董太后收养。
    这两个儿子, 究竟立哪一个? 若按制度, 长子是合法的继承人。但是皇帝更偏爱小儿子, 临死前, 决定立小儿子为接班人。
    皇帝选择的是小儿子。那么, 太监们究竟该怎样选呢?
    他们的选择, 也是和皇帝一样的, 立小儿子刘协为新皇帝。这倒不是因为他们如何如何地忠于皇帝, 而是涉及到他们的已得利益甚至是身家性命, 因为:
    1. 大将军何进一定会选择自己的外甥皇长子刘辩做新皇帝。
    2. 大儿子刘辩做了皇帝, 大将军何进就会把持朝政。
    3. 何进把持朝政, 太监们的利益就会落到何进手里, 或死在何进手上。
    立小儿子做皇帝, 对太监最有利, 立大儿子做皇帝, 对太监最不利, 所以绝对不能让何进的外甥做皇帝。这一选择是太监们的优选策略。正招!
    内朝三方人中的两个强势方的意见是一致的: 立小儿子刘协做新皇帝。这就等于是通过了, 因为大将军何进无论怎样选择, 都不能改变这一结果。
    可问题是: 皇帝一死, 局势就变成太监、大将军两方了, 如果小儿子当了皇帝, 大儿子的舅舅大将军何进必然不服, 他若生出事端怎么办?一个叫蹇硕的太监说:“若要立刘协为太子,必需先杀何进,以绝后患!”
    皇帝说“好。”于是, 杀何进,通过了, 宣何进入宫。
    “强对强”, 结果不太好判断。而“强对弱”, 就很容易预料。对手越弱, 胜算越大而“弱”又可以分成不同的级别进行排序:
    1.略弱    2.较弱    3.很弱    4.极弱
    何进的实力比太监们略弱一点点, 悬殊不大, 真打起来, 未必收拾得了。最好的办法是: 使何进从“略弱”变为“极弱”, 这样方能一击必胜。把何进骗进宫, 在他毫不知情的情况下, 直接暗杀掉, 就是以强对极弱, 这种做法的胜算概率最高, 成本也是最低。
    从中我们也可以看到: 阴险的招数比正大光明的招数更易于获胜因为阴险的招数导致了信息的不对称, 信息的不对称又导致了实力的不对称, 实力的不对称导致了最终的胜负结果。这一点是有数据支持的, 不管你喜不喜欢。
    大将军何进接到通知, 兴冲冲地往宫里走, 他这一去, 必然就是去送死! 但意外的事常有, 当何进刚走到宫门时, 一位官员说:“不能进去, 蹇硕公公要杀你哩。”就这一句话, 把太监设的局打破了。
    何进大惊, 急转身回走。马上召集诸大臣商量: 太监们要对我下手, 我决定杀进宫去, 把这帮太监斩尽诛绝!
    这一局的决策项目是: 杀太监。
    参与的决策者是: 内朝的大将军何进和外朝的诸位官员, 两派人。地点就在何进的私宅内。
    这个时候, 东汉王朝高层的整体大格局为:
    甲方(最强): 太监。
    乙方(次强): 大将军何进。
    丙方(较弱): 诸位朝廷官员。
    乙方如果直接攻击最强的甲方, 获胜的把握不怎么确定。因此大将军何进没有单方面采取行动, 而是与处于丙方的诸位朝廷官员联合起来共同攻击甲方, 这样比较牢靠些。这是优选策略, 正招!
    乙方丙方联合起来杀太监, 一致通过了。但在具体怎么杀的问题上, 丙方阵营(朝廷官员)内部却出现了争议, 有如下两种看法:
    1. 所有的太监, 全部一次性的斩尽杀绝。 (以袁绍为代表。)
    2. 只杀罪魁祸首, 其余的太监不可尽诛。 (以曹操为代表。)
   
    他们都各自说出了一套理由, 并且都十分有理, 究竟哪一种策略更好呢?
    我们先看看下面这个分析:
    1. 作为丙方, 单独攻击甲方是找死, 必须和乙方联合, 共同攻击甲方才是正招, 这和乙方的选择是一致的, 所以双方很容易结盟。
    2. 结盟后, 乙方一定会尽全力攻击甲方, 否则, 失败的可能性极大。从而导致乙方不得不成为认真履行合同的一方。
    3. 丙方助乙攻甲, 开始也一定是认真的, 但如果一举将甲方全部歼灭了, 则乙方存在对丙方下手的可能, 丙方为了自保, 就会私自悔约, 放过甲方一马, 使甲方喘过气来反扑乙方, 丙方再开始认真履行合同对付甲。
    4. 丙方此一时彼一时, 必须见风使舵, 方能占据最有利的位置。甲乙两方尽管都会痛恨丙方, 但暂时都不会对丙方下手, 因为甲要尽全力攻击对自己威胁最大的乙, 乙也要尽全力攻击对自己威胁最大的甲。丙方就是安全的。
    5. 一直等到甲乙双方斗的两败俱伤之日, 便是丙方出面收拾残局之时, 一举消灭双方而胜出。
    这是三方博弈中, 丙方优选策略的基本模型。
    袁绍主张将甲方一次性全部消灭, 曹操主张只将甲方中带头的人消灭。因此, 曹操提出的方案是丙方的优选策略, 正招!
    但是, 对于乙方大将军何进来说, 将甲方一次性全部消灭, 才是乙方的优选策略。所以, 袁绍表态后, 将军大喜; 而在曹操表态后, 将军叱骂曰:“汝小辈, 安知朝廷大事!”
    各人有各人的看法, 并不存在“对不对”,只存在“对不对味儿”, 袁绍对将军的味儿, 就是对的, 曹操不对将军的味儿, 就不对。
   
    大家正在商量, 有人来报信: 皇帝已经死了, 太监们要骗大将军进宫, 准备杀掉。说未了, 传圣旨的人到了:“宣大将军何进速速入宫!”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30

主题

2382

帖子

9241

积分

宣威将军(从四品)

Rank: 11Rank: 11Rank: 11

积分
9241

人气网友

来自 6#
 楼主| 发表于 2015-9-1 11:10:38 | 只看该作者
(6) 大将军是怎么死的
    博弈是一门艺术, 研究的是如何选择的学问。不同的选择导致不同的结果。
    在众多可以选择的条件中, 选择最佳策略可以加大胜算的概率。如果斗争的双方采用的都是优选策略, 那么, 至少可以继续持久的抗衡下去, (即: 不败)。如果某一方采用了劣选策略, 那么, 则很有可能当时就被对手立即吃掉。
    所以, 我们说: 结果始终不太确定, 但策略总是可以有优选。
    在上一回中, 我们分析了太监、大将军、朝廷众官员这三方各自的优选策略:
    甲. 太监们的优选策略是: 杀掉大将军。
    乙. 大将军的优选策略是: 联合众官员, 杀掉所有的太监。
    丙. 众官员的优选策略是: 联合大将军, 只杀掉小部分太监, 使太监们与大将军互相杀伐, 然后从中坐收渔人之利。
   
    这是三方各自的优选策略, 如果某一方违背了优选策略, 失败的概率就会相当大。
    众官员里又分两派:
    1. 袁绍要杀掉所有的太监。
    2. 曹操要杀掉小部分太监。
    因此, 曹操的方案是丙方的优选策略, 袁绍的方案是丙方的劣选策略。但袁绍的劣选策略正好是乙方大将军的优选策略。所以, 大将军只派袁绍带兵杀进去, 而不派曹操。袁绍由此获得了执行权, 去执行对丙方阵营最不利的方案。
    是不是说袁绍没有曹操聪明或狡猾呢?
    不是的。袁绍的劣选策略, 只是他口头上的, 并不代表他的实际行动, 而他在执行大将军的任务中, 居然又用实际行动作出了和曹操一样的选择!
    丙方第一步:
    袁绍冲进宫中, 只斩杀了太监蹇硕一人, 按他自己说的要斩尽杀绝, 他却不杀了。跑来对大将军说:“今日可乘势尽诛之。”大将军当然很高兴, 好! 好!
    袁绍若真的要把太监杀尽, 就不会给对手丝毫喘气的机会。他这样做, 实际上是在故意放太监一马。
    太监们向何皇后(现任太后了)求情。何太后对大将军说:“蹇硕要害你, 他已经被杀了, 你怎么要把别的太监都杀掉? 不是这些太监的提拔, 你我兄妹能有今天的富贵吗? ” 大将军说:“好, 算了吧。”
    袁绍用实际行动完成了丙方阵营优选策略的第一步, 杀了一个太监, 留下其余的太监, 便于攻击大将军。
   
    丙方第二步:
    丙方的第二步是使太监和大将军相互对杀。
    太监们三番五次地想扳倒大将军, 都没有得逞。大将军想杀太监却碍于妹妹何太后的情面, 不好下手。袁绍为大将军出了个主意:“既然您不好意思动手, 那就传旨叫下面各个地方政府的头领们带兵来逼宫, 太后迫于压力, 必然会杀太监。”
    大将军道:“此计大妙!”
    曹操有不同意见: 纷纷招外兵, 动静太大, 其事不秘, 事必不成。
    袁绍这一步, 其实是个妙招, 他就是要让事不成。
    1. 他的目的不是要杀太监, 如果真要杀太监, 秘密的方法有多种, 不需要招外兵把动静搞那么大。
    2. 把动静搞大, 是在提醒、逼迫太监们快速下手杀大将军!
    自小皇帝登基后, 大将军上升为甲, 太监们下降为乙。若长期斗下去, 太监们迟早是要完蛋的, 太监们完蛋了, 大将军再无牵制, 对丙方就极为不利。
    袁绍把外兵招来逼宫, 太后必然会被迫下令诛杀太监。至此, 太监们只剩下唯一的选择: 就是抢在外兵逼宫之前, 先杀掉大将军! 否则没有活路。
    如果袁绍不把外兵招来, 太监们就还存在与大将军慢慢周旋的余地, 选择多多, 不一定急着采用暗杀手段。
    结果, 大将军进宫的时候, 被预先埋伏的太监们砍为两段! 把脑袋割下来甩到墙外。
    大将军遭太监们暗杀, 是由袁绍“招外兵来逼宫”这一步棋直接导致的! 大将军到死都不知道自己是怎么死的。
    袁绍一个人单独完成了丙方阵营优选策略的第一步和第二步。却未被人识破。
    丙方第三步:
    大将军被太监们暗杀了, 局势发生了明确的逆转! 丙方阵营的第三步: 出面收拾残局的机会终于到来了。
    袁绍、曹操、袁术(袁绍弟)率兵冲入宫中, 争先恐后, 奋勇杀监, 且配合默契。但见阉官,不论大小,尽皆杀之。袁绍、曹操斩关入内, 将太监们剁为肉泥。宫中火焰冲天。
    曹操原先不主张把太监杀尽, 现在丝毫不落于人后, 见太监就杀, 仅有的一点仁慈也没了, 为什么? 甲方乙方大火拼的机会出现了, 丙方阵营等的就是这一天! 必须杀干净, 以防后患。
    不需要商量, 大家不约而同地做, 就连以前罢了职的官员也赶来助战。
    所有的太监们被斩尽杀绝。杀完了太监, 再杀太监的家族, 尽皆灭族。杀完了太监的家族, 再杀到大将军的家族, 大将军的弟弟也以勾结太监谋害兄长的罪名而砍为齑粉。
    皇帝内朝的外戚、太监这两股强大的势力, 在一夜之间, 被杀得片甲不留, 成为永远的历史。在这一局中, 作为弱势的丙方阵营, 即朝廷的众位官员, 大获全胜!
    记住他: 袁绍。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30

主题

2382

帖子

9241

积分

宣威将军(从四品)

Rank: 11Rank: 11Rank: 11

积分
9241

人气网友

来自 7#
 楼主| 发表于 2015-9-1 11:11:40 | 只看该作者
(7) 董卓进京

    一夜之间, 皇帝内朝的外戚、太监全部都灰飞湮灭了, 成为中国历史上罕见的大变局。现在, 只剩下外朝的众官员们, 群龙无首, 秩序混乱。
    以前, 大量的要职一直是被外戚与太监们占据着, 今夜, 他们统统被杀掉之后, 所空出来的职位, 就成为众官员们的胜利果实, 几乎人人都有获得晋升的机会。
    这一局, 要决策的项目是: 面对这一大堆胜利果实, 大家究竟该怎样分配?
    首先要说明两点:
    1. 无论怎么分配, 一定会有人感到不公。因为从来都没有绝对的公平。
    2. 无论怎么分配, 一定会有人获得最大的份额。也就是说, 一定会产生一个新的把持朝政的人出来。
    人人都希望分配的多一些, 实力强的人希望按实力大小进行分配, 资格老的人希望按排资论辈进行分配, 功劳大的人希望按功劳大小进行分配。
    究竟按什么原则进行分配最合理? 这在当时是没有标准的, 无论按什么标准进行分配, 都是有争议的, 因此, 兼顾多种因素综合参照后的标准, 争议可能会最小
    在杀太监的过程中, 袁绍、曹操、袁术的功劳最大, 但他们只是下级官员, 小辈耳, 离把持朝政的距离还很远, 因此, 他们在这一局中竞争的目标不会是把持朝政, 而是在现有的基础上能得到提升。
    高级官员竞争的目标当然是把持朝政, 由谁来把持朝政? 这只会在高级官员中产生。按文标准是排资论辈, 按武标准是比实力大小。
    1. 实力比较
    全国13个州中, 凉州兵马最为雄壮, 因此凉州的董卓最具实力, 但别的州也不一定就打不赢他, 比如荆州兵的丁原就不服他。
    董卓的兵马本来就强, 再加上大将军的兵马又都被董卓收编了, 实力就更强。丁原是个劲敌, 董卓设计收买了丁原的部将吕布, 吕布杀了丁原, 荆州兵散去一半, 剩下的被吕布带来投靠了董卓。
    至此, 董卓的实力, 几乎已无人能控制。
    2. 排资论辈
    名义上级别最高的是三公, 在中央政府和三公一个级别的还有将军、太傅, 合称五府, 大将军在三公之上, 其余将军在三公之下。
    因此, 把持朝政的人只会在中央政府的三公、将军、太傅这五府中产生。
    董卓是前将军, 他上面的大将军、骠骑将军、车骑将军都死了, 不在了, 董卓的排名就靠前了, 他现在的身份是相当于代理大将军。
    在众官里面, 同时具备资格与实力这两个条件的人选, 只有董卓一个人。所以, 董卓获得了胜利果实的最大份额, 成为新秩序下把持朝政的牛人。
    这样分配的争议是最小的。大家都情愿接受, 或是不情愿也忍着接受, 因为再没有合适的人选了。
    有人说, 董卓专权, 都是袁绍招外兵导致的。
    董卓是外兵, 但他同时也是朝庭的前将军。你招不招外兵, 他都是会以朝庭前将军的身份跑来把持朝政的。如果董卓不是前将军, 仅仅只是外兵, 他跑来把持朝政就是造反, 当时就会发生战争。
    董卓成为最大的受益者。(这在当时是顺理成章的事, 大家基本上都默认了。至于他后来的表现不好, 那是后来的事, 不要混为一谈)。其他的官员也多有升赏, 以前罢职的人也多有重用, 总之, 朝廷官员这一阶层的人, 多有不同程度的收益。
    董卓自封为相国, 被废除多年的丞相又死灰复燃了。
    外戚、太监总是留给大家不太好的印象, 但事实上, 他们才是保护皇权的重要力量, 失去了他们, 皇帝就成了一个孤儿, 皇权被相权轻易地击败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30

主题

2382

帖子

9241

积分

宣威将军(从四品)

Rank: 11Rank: 11Rank: 11

积分
9241

人气网友

来自 8#
 楼主| 发表于 2015-9-1 11:12:53 | 只看该作者
(8) 董卓为什么要立献帝

    董卓、三公九卿、文武百官、袁绍、袁术、曹操、等等, 凡是剩下来的人, 他们统统都是原先丙方阵营的人。因为:
    1. 他们都是同朝为官。并且都是外朝的官员。
    2. 他们都不是皇帝内朝的外戚。
    3. 他们都不是皇帝内朝的太监。
    原先的外戚、太监都死掉后, 他们所空出来的大量职位, 就变成了所有外朝官员们的利润。大家都可以获得不同程度的增值, 由于人人都想分配的多一些, 故此, 又产生了新一轮的竞争。
    在这一群所有的外朝官员之中, 只有董卓的实力、资格都是最占优势的, 所以董卓成为新秩序下的老大。
    董卓在重新分配这些利润的时候, 必须保证做到以下2点, 方可使自己立于不败之地:
    1. 让多数人公平。
    2. 让少数人不公平。
    因为没有绝对的公平, 无论你怎样分, 总是有人会感到不公平的。既然不公平是不可避免的, 那就干脆直接让少数人来承担不公平。
    感到公平的人, 不一定会对自己拥护, 但感到不公平的人就一定会对自己敌视。因此, 不公平的人只能是少数, 名额必须有限。只要多数人是公平的, 少数人就翻不起大浪。
    那么, 究竟让哪一部分人来承担不公平呢? 最优选的策略是:
    让对自己威胁最大的少数人不公平。
    因为不公平的名额是有限的, 好钢必须用在刀刃上。对自己威胁最大的人, 无论怎样分, 总是对自己有威胁的, 所以, 让对自己威胁最大的人来承担不公平, 是最经济的做法。
    对董卓威胁最大的人有两派:
    1. 文派。是官员中级别最高的三公。不过三公的地位虽然高, 但都是虚职, 没有实权。
    2. 武派。是京中带武装队伍的军官。不过他们手里虽然有兵, 但地位一般都不太高。
    如果一但发生叛乱, 这些手里有兵的下级军官一定是最具实力的。所以, 这一部分人对董卓的威胁最大。让这一部分人来承担不公, 是董卓的优选策略。
    而在这一部分人中, 袁绍、袁术两弟兄都是京中带武装队伍的军官, 他们的叔叔袁隗则是太傅, 三公一级的人物。因此, 袁氏家族最具把持朝政的可能, 袁隗是董卓最强有力的竞争对手, 要打击袁隗, 先得拔掉袁绍、袁术两弟兄。
    在前期大将军与太监的斗争中, 袁绍、袁术等带武装队伍的下级军官都是杀太监有功的, 是以什么名义杀的呢? 以国家的名义, 为国锄奸, 为皇帝锄奸, 故此, 他们不是叛臣, 而是皇帝的功臣。
    是功臣就该封赏, 一封赏就又加大了对自己的威胁。演变下去, 会出现抗衡, 或是战争。故此, 必须设法把这些功臣的功劳给抹杀掉, 找什么理由呢? 从这些下级军官身上确实找不到什么正当理由, 那就拿皇帝开刀。
    把皇帝废掉, 皇帝一废, 这些下级军官的功劳也就等于废了。
    小皇帝登基时间很短, 和大多数官员都还没有建立利益关系, 只有这些立有军功的下级军官们和小皇帝存在利益关系。小皇帝一废, 利益关系就解除了。
    大家私分的是皇帝的权利, 在董卓的操纵下先完成分配方案, 再叫皇帝签字通过,  你们这些人原先的功劳, 都去找那个破产了的皇帝去结帐吧。
    这就是董卓废掉皇长子少帝又立皇次子为献帝的真正用意。不是为了欺负皇帝, 而是为了打击竞争对手。
    如果董卓不是为了打击竞争对手, 仅仅只是为了便于自己操纵皇帝, 那他就不会废长立幼, 因为大儿子刘辩没有小儿子刘协聪明能干, 这是公认的, 相对来说, 操纵大儿子比操纵小儿子要更加方便些。何必多此一举。
    董卓走这一步棋, 是要冒一定的风险的, 但这是一步要招, 尽管会招骂, 但还是要走。这步棋一走出, 直接导致了袁氏兄弟连夜逃出了京城。
    逃跑是正招。因为董卓的这个动作, 明摆着就是冲他们来的, 无论合作, 还是不合作, 演变下去, 都是迟早要对他们下手。所以别人不怕, 他们最怕, 逃命要紧。
    通过废长立幼直接打击有军功的这部分对自己有威胁的人, 间接震慑其他的人, 再提拔大量对自己无威胁的名流名士作官, 为以前的冤案平反, 罢官的复职, 使受益的成为多数人, 董卓的位置就稳了。
    废长立幼, 封建社会里这么大的事, 也默认通过了, 也没见哪路诸侯为了忠于皇帝而起兵讨伐他的。为什么? 因为受益的占到了多数。
    袁氏兄弟逃出了京城后, 一个向北跑, 一个向南跑, 他们的职务换上了董卓的人, 这个时候, 已不构成威胁了, 于是, 又变成了董卓拉拢的对象。
    董卓封袁绍为渤海太守, 封袁术为南阳太守, 京官变成了土皇帝。又加地位低的袁术为后将军, 使他兄弟不和。
    就目前的局势来看, 董卓已经具备了成为一代名相的外在条件, 但是, 他的内在素质, 还是低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30

主题

2382

帖子

9241

积分

宣威将军(从四品)

Rank: 11Rank: 11Rank: 11

积分
9241

人气网友

来自 9#
 楼主| 发表于 2015-9-1 11:13:51 | 只看该作者
(9) 怎样杀董卓

    汉灵帝本来是准备立小儿子刘协当皇帝的, 未能如愿, 后来董卓还是把刘协推上了皇位, 这刘协还是有当皇帝的命。
    刘协就是汉献帝, 不过, 他实际上只是个孤儿, 空有个名义, 皇帝的权利, 他最多只占1%, 都被董卓霸占了。
    董卓又把废掉的少帝和何太后害了, 何太后是被扯住双手, 从楼上直惯而下摔死的, 少帝是用药酒药死的。自此, 董卓每夜入宫,奸淫宫女,夜宿龙床。
    这是侵犯的皇权, 不过, 此时的皇家已经成了少数人, 都拿他没办法。
    董卓引军出城,行到阳城地方,遇村民男女。卓命军士围住,尽皆杀之,掠妇女财物,装载车上,悬头千余颗于车下,扬言杀贼大胜而回;于城门外焚烧人头,以妇女财物分散众军。
    这是侵犯的民权, 不过, 老百姓手无寸铁, 也都斗不过他。
    在当时的朝廷官员中, 董卓的爪牙甚多, 这就足以保证他的位置能坐稳。
    一日, 王允设宴请旧臣喝酒, 酒行数巡,王允道:“董卓欺主弄权,社稷旦夕难保。想高皇诛秦灭楚,奄有天下;谁想传至今日,乃丧于董卓之手也。”
    王允经过试探众官, 发现众官都不表态, 只有曹操一人有意。于是, 王允私下与曹操商量, 曹操道:“操虽不才,愿即断董卓头,悬之都门,以谢天下。”
    王允问他:“孟德有何高见?”曹操说:“近日我屈身以事董卓,实欲乘间图之耳。现在颇得董卓信任。闻司徒有七宝刀一口,愿借与操入相府刺杀之,虽死不恨!”
    王允曰:“孟德果有是心,天下幸甚!”遂亲自酌酒奉操。操沥酒设誓,允随取宝刀与之。操藏刀而去。
    为什么在那么多的旧臣里, 只有王允和曹操要害董卓呢? 这是因为新秩序下的分配对王允和曹操最不公平。
    王允是司徒, 三公之一, 排司徒前面的是太尉, 太尉也是董卓在担任。扳倒董卓后的最大受益者, 应该是王允和袁隗等三公级别的高级官员。
    袁氏兄弟逃出了京城后, 旧臣中带兵的官员属曹操最高, 但他不是董卓的人, 不可能被重用的。
    因此, 王允和曹操共同扳倒董卓之后, 就会建立下一个重心分配的新秩序, 在这个新秩序下, 王允和曹操都会成为受益最大的人。
    当然, 他们不会说的这么直接, 而是说为了国家, 为了皇帝。
    王允和曹操联合, 是旧臣中最强的组合了, 但和董卓的势力相比, 还是差得远, 没法比, 因此, 暗杀就是优选策略, 成本最低, 胜算最高。
    甲. 最大势力, 丞相: 董卓
    乙. 高级官员, 司徒: 王允
    丙. 下级军官, 校尉: 曹操
    乙方必须联合丙方, 因为王允没有单独接近董卓的机会, 必须要依赖可以单独接近董卓的人, 方能行刺。
    丙方的曹操也必须联合乙方的高级官员, 方能行刺。
    如果曹操不联合乙方, 单方面采取行动, 则存在如下变数:
    1. 存在成功或不成功这两个变数。最好的结局是暗杀成功。
    2. 在暗杀成功的情况下, 又存在变数: 乙方有可能以暗杀大臣的罪名杀掉曹操。
    因此, 曹操要暗杀董卓, 必须先得到乙方的认可。乙方即使口头上保证了, 丙方仍不可全信。这样就导致了丙方在履行合同的时候, 不卖力是优选策略。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30

主题

2382

帖子

9241

积分

宣威将军(从四品)

Rank: 11Rank: 11Rank: 11

积分
9241

人气网友

来自 10#
 楼主| 发表于 2015-9-1 11:14:53 | 只看该作者
(10) 曹操为什么刺杀董卓没成功

    董卓躺在床上, 曹操如果挥刀乱砍, 不管三七二十一的乱砍, 是完全有可能令董卓当场毙命的, 即使董卓从镜子里发现了, 也是来不及反攻的, 可曹操为什么不和他拼命呢? 今天我们来分析这个问题。
    甲方. 最大势力, 丞相: 董卓,
    乙方. 高级官员, 司徒: 王允,
    丙方. 下级军官, 校尉: 曹操。
    曹操、王允密谋要暗杀董卓, 只要干掉了董卓, 他们就有望成为下一轮重新分配中的最大受益者。
    乙方与丙方只有联合起来共同对付甲方才是优选策略, 否则, 任何一方单独去攻击甲方, 都是极其危险 + 愚蠢的。
    现在, 他们结盟了, 这是正招, 必须的。结盟之后, 作为乙方的王允, 应该尽全力与甲方董卓相博, 才是合理的, 这样才能更加团结丙方, 加大对甲方的攻击力度。
    王允与董卓相博的方式总共只有两种:
    1. 明争。即以合法手段, 在朝堂之上争取更多的有利条件, 削弱董卓的势力。
    2. 暗斗。即以非法手段, 在僻静之处直接把董卓暗杀掉了事。
    由于王允的司徒身份是个虚职, 而朝廷的大多数要职都已被董卓的爪牙占据了, 因此, 王允不具备在朝堂之上以合法手段与董卓相争的条件。
    如果采用暗杀手段, 王允也不具备与董卓单独相处的条件。
    那么, 王允与董卓之间, 根本就不存在相博了。这也就是说, 作为乙方的王允, 没有条件履行自己的义务。
    如果不能履行自己的义务, 那么, 这个合作联盟, 就必将面临解体的可能。
    现在, 乙方王允把自己该履行的义务全部交给了丙方曹操, 事败, 则曹操亏损, 事成, 则王允获利。这种合作还能不能继续得下去?
    不是说王允这个人没有诚意, 而是他不具备合作的条件。所以, 这次联盟暗杀董卓的计划, 从一开始就是水的。
    作为丙方的曹操, 在和乙方结盟的时候, 有一个很重要的环节不能忽视, 那就是“鼓吹”, 这是一步要招, 必须“鼓吹”, 并且还要信誓坦坦地“鼓吹”!
    比如, 在前面的密谋杀太监局中, 袁绍就向大将军信誓坦坦地鼓吹: 愿斩关入内, 诛尽阉党。说的将军大喜。至于后来袁绍是不是真的会一次性把太监们斩尽杀绝, 在当时, 谁也不知道。但话一定要这样说。这样说没有任何坏处, 而好处却有三:
    1. 取得合作者的信任,
    2. 坚定合作者的信心,
    3. 鼓吹的成本, 总是为0。
    鼓吹之后, 合作者未必就有信心,也未必就完全信任, 但总是比不鼓吹要好。因为空口一句白话, 是没有任何成本的, 既然不付成本, 当然可以狂吹, 怎么好听就怎么说。至于后来没办成, 令人相信的理由多的是。
    曹操在这一局中的表现就非常到位。他信誓坦坦地对合作者王允说, 杀一个董卓是很容易的, 你把宝刀借给我, 我马上把董贼的头割下来悬挂在城门上, 以谢天下, 虽死不恨!
    很好。
    这样说固然很好, 但真要这样做了, 就是极为劣势的选择, 作为丙方最优选的策略是助乙攻甲, 见机行事, 如果单独进攻甲方, 那就是在找死。
    曹操如果真的单独去进攻甲方, 刺杀董卓, 那么, 一定会有如下变数发生:
    1. 董卓躺在床上, 曹操挥刀上去乱砍, 存在砍死或没砍死两种结果, 曹操有一半的成功机会。若没砍死, 则曹操必死, 这就结束, 没有变数了。若砍死了董卓, 后面还有变数:
    2. 曹操砍死了董卓, 吕布牵马过来了, 持戟杀操, 操挥刀再砍吕布, 又有两种结果: 吕布杀死曹操, 或曹操砍死了吕布。曹操哪是吕布的对手, 几乎不可能, 假设他非常幸运, 万一砍死了吕布, 后面还有变数:
    3. 曹操砍死了吕布, 被众家丁围住, 曹操挥刀乱砍, 又有两种结果: 曹操被众家丁杀死, 或曹操冲出包围, 逃离了相府。后面还有变数:
    4. 曹操逃出了相府, 又有两种结果:  原先的合作者乙方王允以刺杀大臣的罪名杀死曹操, 或王允承认曹操的功劳给他加官。而在这两个结果中, 杀死曹操是乙方王允的优选策略, 这种可能性最大, 故曹操死定了。
    因此, 曹操只要去刺杀董卓, 就有可能死在董卓手里。不死在董卓手里, 则死在吕布手里。不死在吕布手里, 则死在众家丁手里。不死在众家丁手里, 则必死在王允手里。没有活路。
    如果曹操是个脑子进了水的“死士”, 那还有可能会选择与董卓同归于尽, 可问题是曹操的脑子很正常, 并且很发达, 他是不会做无谓的牺牲的。
    所以, 在谋划刺杀董卓这一局中, 从乙方王允的角度看, 不具备合作条件, 从丙方曹操的角度看, 有百害而无一利。于是, 先前信誓坦坦的约定, 就必然会变成一个虚假的联盟, 从而无法实施。
    也就是说, 刺杀董卓的计划, 从一开始就是个虚假合同, 并不会真正去执行的。
    既然无法实施, 就得另做打算。最后, 曹操选择了放弃。他也和袁氏兄弟一样, 逃离了京城。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30

主题

2382

帖子

9241

积分

宣威将军(从四品)

Rank: 11Rank: 11Rank: 11

积分
9241

人气网友

来自 11#
 楼主| 发表于 2015-9-3 11:13:07 | 只看该作者
(11) 关东联军VS董卓

    中央朝廷官员主要是由董卓的凉州部下(凉系)和原先的朝廷官员(旧系)构成的, 曹操是旧系, 不是凉系, 所以他很难得到董卓的重用。
    曹操与王允合伙暗杀董卓, 由曹操一人去执行, 而王允什么也不做, 事败, 则曹操亏损, 事成, 则王允获利。天下哪有这样的好事?
    所以暗杀董卓的计划, 根本就是行不通的, 曹操选择了放弃。
    因此, 曹操如果继续留在京城, 无论是与董卓合作, 还是与王允合作, 都没有好结果。也就是说, 他呆在京城已经没有增值的希望了。所以曹操选择和袁氏兄弟一样的道路就是理所当然的。
    曹操逃出京城, 走这一步棋的变数是很不确定的, 有可能会混好, 有可能会混栽, 没有人能保证, 所以这一步棋是在冒险。但若不冒这个险, 继续留在京城, 那么后面的变数很确定, 只有一种可能: 就是一定会混栽, 这是可以保证的。
    在“一定会混栽”和“可能会混栽”这两者之间选择, 应该是好选的。
    两利相权, 取其重。两害相权, 取其轻。
    曹操逃到兖州陈留地方, 和父亲商量: 打算变卖家产, 散尽家资, 招募义兵, 讨伐董卓。
    这个决策是需要魄力与勇气的, 这才是真正体现曹操英雄气概的地方, 而不是所谓的敢刺杀董卓, 那只是说说而已。
    曹父比较支持: 就是本钱还是太少了, 我认识一个巨富卫弘, 若能得到他的相助, 大事可图矣。
    曹操请卫弘喝酒, 卫弘答应投资入股, 出尽了家财, 也极有英雄气概。
    紧接着, 曹操做了两件事: 先发矫诏通知各个地方政府的太守刺史们, 共同起兵讨伐董卓。然后招兵买马, 组建自己的队伍。
    这个顺序是合理的, 做两件事的时间可以重叠着一起用, 如果先组建队伍之后, 再发通知, 必然会浪费时间。
    曹操现在的身份应该是不担任任何职务的, 因此, 他的队伍是民营的, 和最初的刘关张一样, 不同的是本钱巨大, 他的这支民营队伍不见得不国营的小。
    曹操招到的人:
    1. 乐进,李典,留为帐前吏。
    2. 夏侯惇与族弟夏侯渊,各引壮士千人来投。此二人本操之弟兄:操父曹嵩原是夏侯氏之子,过房与曹家,因此是同族。夏侯惇自小习枪棒, 十四岁就杀过人, 亡命江湖, 经历一点也不比关羽逊色。
    3. 曹氏兄弟曹仁、曹洪各引兵千余来助。此二人弓马娴熟,武艺精通。
    创业之初, 还是家族势力为主。这些人只要是活下来的, 后来都成为元老。
    曹操在发矫诏通知各个地方政府的官员时, 他不可能预先知道谁会来, 谁不来, 因此, 为了争取到更多的力量, 他必须满发, 全国那么多州郡, 最优选的方案是: 所有的州郡全部发遍, 来了多少是多少。
    发多少的选择权在于曹操, 来多少的选择权在于各地官员。
    发传单的成本是最低的, 只要能来一路兵马, 产出就远大于投入。所以, 发传单应该尽量的全部发遍铺个满。这样才有可能招来更多的兵马。
    尽管策略上可以有优选, 但结果始终是不太确定的。
    曹操的传单发出后, 几乎就没有谁理他的, 曹操仅仅只招来了一路兵马。是哪一路? 袁绍!
    袁绍老早就有此意, 一接到曹操的通知, 就聚集麾下文武, 引三万兵, 离渤海来与曹操会盟。
    袁绍这个人的身价是相当高的。
    1. 出身高贵, 名门之后, 祖上有四代人担任过三公的职务, 极为显赫。朝廷、地方的许多官员都是袁家的门生。
    2. 在所有的地方官员中, 只有袁绍曾经在中央朝廷担任过最高职务, 并且在杀太监时, 功劳最大。
    3. 个人修养颇高, 有姿貌威容(即: 英俊威武), 且善作谦虚状, 又好纳名士, 好养门客, 在京城的时候, 宾客莫不争赴其庭, 来投奔他的人有时甚至会造成交通堵塞, 无论贵贱, 袁绍都会下车以礼相待。
    就单单只从“面子”这个方面来讲, 袁绍这个人是没有什么问题的, 有着其他人所无法具备的门面资源。门面资源也是一种强有力的竞争优势。
    早在杀太监之前, 袁绍和曹操就是密友, 现在, 他们的利益是一致的, 敌人又是同一个人, 袁绍又怎会不来呢? 即使以前的关系不好, 没有任何交情, 是在利益一致, 敌人一致的情况下, 选择合作, 总是正选。
    有袁绍的加盟, 形式就不一样了, 二人商量之后, 再发一次传单, 这次招来了十六路兵马, 加袁绍、曹操共为十八路。诸路军马,多少不等,有三万者,有一二万者。
    是不是说各路诸侯只给袁绍面子, 不给曹操面子呢? 有一定的因素, 也不尽然。因为大家虽然都有此意, 但都不知道其他人的真实意图, 即不知道敌人是否一致, 其他人究竟是敌是友, 谁知道呢? 所以就都不敢冒冒然地参加。
    曹操的面子小, 你一参加他, 很有可能导致敌多友少, 未灭董卓, 反灭了自己。而袁绍的面子大, 有他参加的话, 应该可以保证敌少友多一些。
    不是面子表面的交情问题, 而是面子背后的利益问题, 安全保障的问题。有袁绍的面子做保障, 有野心的人们就自动的浮出了水面。
    这十八路军马, 称为关东联军, 他们代表正义的力量去挑战董卓。但无论怎样, 董卓是代表政府的, 当然要剿灭、镇压这些叛军。
    董卓说他们是叛军, 反政府非法武装, 这是说得通的。
    联军也应该找一个合适的理由说董卓的不是才更具攻击性。
    首先, 最具攻击性的应该是质疑董卓上台当太尉当相国的合法性, 但是没有一个人质疑他的合法性, 这就说明, 董卓上台的时候, 他上面的人都死光了, 是该轮到他了。
    这方面找不到充足的理由, 于是, 说: 董卓, 你坏, 你残暴, 你不是人!
    董卓的确做过许多令人发指的事, 所以以这个名义来讨伐他, 也是说得通的。
    至此, 天下形成以董卓为首的政府军, 和关东十八路联盟的反政府军, 这两大阵营的对垒。都是有理由的, 都是说的为了国家, 究竟谁是谁非? 只能以成王败寇论。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30

主题

2382

帖子

9241

积分

宣威将军(从四品)

Rank: 11Rank: 11Rank: 11

积分
9241

人气网友

来自 12#
 楼主| 发表于 2015-9-3 11:14:22 | 只看该作者
(12) 十八路关东联军

    袁绍、曹操一共召集了有18路兵马, 组成关东联军, 推举袁绍为联军盟主, 共同讨伐董卓。
    1,后将军南阳太守袁术。    2,冀州刺史韩馥。
    3,豫州刺史孔伷。          4,兖州刺史刘岱。
    5,河内郡太守王匡。       6,陈留太守张邈。
    7,东郡太守乔瑁。          8,山阳太守袁遗。
    9,济北相鲍信。            10,北海太守孔融。
    11,广陵太守张超。         12,徐州刺史陶谦。
    13,西凉太守马腾。         14,北平太守公孙瓚。
    15,上党太守张杨。         16,乌程侯长沙太守孙坚。
    17,祁乡侯渤海太守袁绍。   18,即曹操。
    全国有13个州, 各州的郡(国)多者有12个, 少者也有5、6, 共105郡(约数)。除司隶外也还有12个州, 因此, 郡以上的地方官员至少有117处。这117处的官员中, 来了17处。还有至少100处没来。
    公开反对董卓的占14.5%, 是少数人, 还有大多数占85.5%的没有头脑发热, 这占85.5%的大多数人究竟是反对董卓呢? 还是支持董卓呢? 不知道, 因为他们没有明确表态。
    因此, 此时的格局为:
    1. 董卓直接控制的势力, 是北方西边的凉州, 和中间的司吏, 这2块地盘。
    2. 关东联军的主要力量聚集在北方东边的7个州。
    3. 南方的益州、扬州、交州、荆州的大部分地区都没有参加。
    发生战争的地方只在北方, 南方并没有参与。
    南方为什么不参与呢? 从地图上可以看到: 南方的益、荆、扬三个州的面积要比北方的九个州还大, 而每个州的级别又都是大致相等的, 这就只能说明: 南方不够发达。
    凡看地图, 有一个很重要的规律, 就是: 划分越密集的地方越繁华。
    好比今天的蒙疆藏地区, 从地图上看, 大的很, 却不一定有人愿意去。
    益州是古巴国、古蜀国, 荆州人是南蛮, 交州是天崖海角, 即使董卓的凉州, 也被戏称为胡汉杂交, 这些大地盘在当时人的眼里都不过是少数民族, 并不像现在这么富饶。
    南方的益、荆、扬三个州相比, 扬州是沿海的, 所以又比那两个强。荆州其实不是什么好地方, 在这个时候还不是什么兵家必争之地, 因为起不到枢纽的作用。不过荆州北部和司吏接壤的那一块还是比较好的。
    不够发达, 这是原因之一, 还有一个更重要更直接的原因, 就是董卓尽管作恶多端, 但还没有把魔掌伸过来伤害他们的利益。
    在上面北方的9个州中, 西边只有凉州一个, 除中间的司吏外, 东边有7个州, 这7个州才是当时全国最好的地段。这和做生意开门面抢码头是一个道理, 越是闹市区的门面, 面积越是趋小, 租金越是趋贵, 越是郊区的门面, 面积越是趋大, 租金越是趋便宜。
    董卓当然要优先考虑这上面东边的7个黄金地段, 所以, 他现在没有精力对下面南方的四个州下手。
    因此, 对于南方的四个州来说, 你们打你们的, 我搞我的, 不关我们的事, 所以不参战。不支持, 不反对, 看戏。尤其是最远的交州, 从秦始皇时起, 就一直在看戏啦。
    北方发生战争, 南方还算是安定的。
    董卓的凉系不仅霸占了京城, 而且还要继续向东推进, 尽量把自己凉系的干部安排到这东边的7个地方上去。可是, 这东边7个州的人民不答应, 怎么办呢? 那就只有打仗解决。
    东边的这7个州中, 兖州最香。因为:
    1. 面积最小, 相对最密集, 人均收入相对就高,
    2. 接壤最多, 有5个州为邻居, 起到了枢纽的作用。
    所以, 兖州才是这一时期的兵家必争之地。
    有的朋友可能会说, 按史书上记载的, 兖州并没有冀州强。是的, 冀州好比是坚硬的骨头, 发达的肌肉, 兖州则好比是灵活的关节。尽管他不强硬, 但若把他打坏了, 骨头肌肉都会瘫痪的。
    兖州虽小, 但非常重要。所以董卓下手的目标, 兖州是最优先考虑的对象。而在18路诸侯中, 这个地盘最小的兖州, 居然占了6路(含曹操), 其他州最多的也只2路。可见兖州受到的威胁是最大的。
    1. 兖州的6路兵马, 是受到董卓的直接威胁, 他们打董卓是为了自保, 否则会被董卓吃掉。
    2. 袁氏兄弟作为地方官员时, 是董卓拉拢的对象, 如果选择与董卓合作, 就是坐等董卓蚕食关东。所以他们打董卓是为了限制董卓势力的扩张, 简单点说, 就是想和董卓争天下。
    3. 其他各路兵马, 打董卓是在响应号召。
    因此, 这18路诸侯, 打董卓这个目标是一致的, 而打董卓的目的, 则各有各的想发法, 并不太一致。这个变数就大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30

主题

2382

帖子

9241

积分

宣威将军(从四品)

Rank: 11Rank: 11Rank: 11

积分
9241

人气网友

来自 13#
 楼主| 发表于 2015-9-3 11:15:20 | 只看该作者
(13) 袁绍的优选策略
   
    任何人的行为, 都是由选择驱动的。不同的选择导致不同的行为, 不同的行为导致不同的结果, 而结果只有3种: 增值、保本、亏损。
    所谓优选策略, 就是在众多的可以挑选的方案之中, 选择一种最有可能导致结果为增值的方案出来。
    如果谁违背了这个原则, 作出了与优选策略相反的劣选决策, 那么, 无论你多么高尚, 都有可能被淘汰出局。
    现在, 东边的袁绍等18路诸侯造反了。他们没有别的选择, 不造反不行:
    1. 打董卓, 存在三种不确定的结果: 增值、保本、亏损。各有三分之一的可能。
    2. 不打董卓, 只存在一种很确定的结果: 亏损。迟早要被董卓蚕食掉。
    所以, 打董卓是优选策略。这个选择是有可能导致结果为增值的。
    既然决定了要打, 就得找个理由来证明他们的行为是合法的。找合法理由, 不完全是为了讲道义, 而是为了获得其他不参战的诸侯们的支持。
    你打董卓是合法的, 其他不参战的诸侯们可能会支持你多一些, 你打董卓是非法的, 其他诸侯就有可能会乘机剿灭你而立功。
    所以, 一定要找个好理由, 方能出师有名。
    找好理由, 尽管一直被视为道德层面的东西, 但他同样也是有可能导致结果为增值的优选策略。所以一定不能忽视, 必须加以利用。
    找什么理由打董卓最好呢?
    最大的理由是质疑董卓上台的合法性, 但是没有人质疑, 这就默认了董卓上台是合法的, 他的这个相位是皇帝认可了的, 所以不能以这个理由去打他。
    这个理由不行, 那就再找下一个理由: 董卓上台之后, 都干了哪些坏事。
    董卓干的第一件坏事, 是废长立幼, 换皇帝。以这个理由来打董卓, 行不行呢? 也不行:
    1. 皇帝年少时, 由三公、将军、太傅这五府掌政, 因此, 换皇帝是五府做出的决策, 虽然是董卓蛮横霸道地威胁强迫大家通过的, 但毕竟大家都是一致通过了的。那么, 由五府做出的换皇帝这个决定, 你下面的官员就只能接受, 而无权反对。所以根本就不能以这个理由来造反。
    2. 如果袁绍指责董卓换皇帝是谋反, 那么, 这个理由对袁绍自己也是不利的。因为袁绍的优选策略至少有两个: 一是进攻, 消灭董卓。二是在消灭不了的情况下, 袁绍可以在东边的8个州建立一个新的汉朝, 找一个皇室宗亲来担任皇帝一职。所以千万不能说董卓换皇帝是谋反, 否则, 自己也不能这样干了。
    基于以上两个原因, 袁绍尽管十分痛恨董卓换皇帝这件事, 但也绝不能以这个理由来讨伐董卓。因为这个理由并不能导致结果为增值。不能导致结果为增值的理由, 无论多么正确, 都是没有用的。
    因此, 那就只有再往下继续寻找理由: 董卓毒杀少帝这件事是可以利用的。虽然没有什么证据, 但想必也十有八九是董卓干的。再就是董卓滥用职权犯下的一系列滔天罪行, 天下共愤。这些都可以作为讨伐董卓的理由来利用。
    讨伐董卓的理由虽然有了, 但问题是: 即使董卓有罪, 你又有什么权利来制裁他? 大家谁都没有这个执行权。执行权在皇帝, 不在袁绍。袁绍想制裁董卓, 得有皇帝签字通过才行。
    皇帝在董卓手里, 这是不会被批准的。因此, 董卓的优势就相当大了, 无论他怎样胡作非为, 他的暴行都是合法的, 都是经皇帝批准了的。而只要是反对他的, 就都是非法的, 都会被批准逮捕。
    既然没有皇帝的授权, 袁绍他们就只有伪造, 这叫: 奉天子密诏。
    奉天子密诏, 就是皇帝秘密命令我等来攻打董卓的, 不是我存心要跟董老头子过不去。
    密诏当然是假的, 大家都心知肚明。但是伪造这个东西, 是必须的, 他可以向大家“保证”: 请放心, 打董卓是合法的, 皇帝叫我们打的。
    这也是有可能导致结果为增值的选择。
    请记住优选策略的要点: 被选择的行为, 应该具备有导致结果为增值的可能。而不是其他。
    也就是说, 是“因为打董卓可能导致增值”, 才去打他的(以他坏的理由去打他) 。而一般史书上说的都是“因为董卓坏”, 才去打他的。这两者是有天壤之别的。
    在那么多打董卓的人中(包括刺杀他的), 也许有的只是为了泄私愤, 也许有的真的是为了忠君爱国, 也许有的另有其他目的, 总之, 原因会有N种, 其实, 无论是什么原因, 都不重要, 重要的是看结果是否产生了增值。因为:
    1. 只有使结果产生了增值, 才能胜出,
    2. 行为不能使结果产生增值, 那么, 这个行为就是浪费,
    3. 行为使结果产生了亏损, 你就会被淘汰。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30

主题

2382

帖子

9241

积分

宣威将军(从四品)

Rank: 11Rank: 11Rank: 11

积分
9241

人气网友

来自 14#
 楼主| 发表于 2015-9-3 11:16:15 | 只看该作者
(14) 董卓的优选策略

    袁绍等关东诸侯兴兵来打, 董卓不可能就这样不明不白的给他们打, 那么, 董卓是怎样应对的呢?
    他总共只有3种选择: 攻、守、退。
    1. 攻。主动出击, 采用粗暴的手法猛打火拼, 或是采用柔和的手法离间瓦解, 或是其他办法。总之, 攻只有一个目的: 彻底打垮关东联军, 使关东的7个州真正成为自己的地盘。
    2. 守。被动防御, 守住关东联军的进攻, 使他们攻不破。守住后的效果为: 董卓占据西边的凉州这一大块地盘和中间的司隶这一小块地盘, 关东联军占据东边的7个州(这7个州的地盘都不大)。双方互不能胜, 各占一半天地。
    3. 退。主动或被动撤退, 放弃司隶, 退回到凉州老巢去。退守的效果为: 董卓占据西边的凉州这一大块地盘, 关东联军占据中间的司隶和东边的7个州。双方各占一半, 董卓占小头, 关东联军占大头。
    这三个选择中, 攻, 是首选, 因为进攻有可能导致结果为增值, 而其他两个选择则不能。
    18路关东联军中,各路兵马多少不等,有三万者,有一二万者。总共大概40万人是有的。董卓京中的兵马大概是20几万, 处于弱势, 一交战就折了猛将华雄, 吕布纵英雄, 但被一伙人围着打, 最多也只够保个本。
    凡是属于双方对抗性的博弈, 往往是实力在起主要作用, 智慧起到的作用相对要少些, 而运气起到的作用就更少了。
    董卓采用强攻, 根本攻不进去。来硬的不行, 就来软的, 采用离间瓦解之术, 拉拢联军中最前面最勇猛的孙坚, 但是, 孙坚不买帐, 董卓瓦解不了。
    因此, 处于弱势的董卓, 没有条件实施最优选的策略, 进攻无法取胜。那么, 他其实只有两个选择了: 防守司隶, 或是退守凉州。
    防守司隶, 20几万人未必守得住40万人的进攻, 这也不好。如果把他老巢凉州的20几万大军都调过来, 应该是可以守得住的。问题是凉州的大军主要是用来防御境外胡人的, 暂时挪用一下估计还是可以, 但绝不能抽过来长期驻守司隶。否则, 就等于是放弃了凉州。
    既然不方便把凉州的20几万人调过来, 那么, 把司隶的20几万人调过去, 可不可以呢? 这个选择应该是可以的。放弃司隶这块小地方, 总比放弃凉州老巢大地方要好。
    所以, 董卓做出了一个很重要的决定: 迁都。把京城从洛阳搬到长安, 皇帝、大臣、官员都强行搬过来。也就是退出司隶, 牢守凉州。
    这是董卓在两个可以挑选的劣势选择中, 做出的较为优选的决策。
    注意: 董卓集中两处兵马(约有四、五十万), 在选择是守司隶还是守凉州的问题上, 选择守凉州是优选方案。这个是可以肯定的, 应该没有什么争议。而有争议的是:如果董卓集中全部兵力, 猛烈进攻关东联军, 效果是不是会更好呢?
    这个才是最优选的策略! 因为集中兵力后, 并不比关东联军弱, 甚至要强, 再者, 只有进攻才有可能导致增值, 带来收益, 而无论防守何处, 都不会增值, 最多是保本。
    那么, 董卓为什么不选择这一更具优势的方案呢? 这是因为:
    选择进攻, 成本太高, 董卓必须押上全部家当来下注, 而进攻后的变数总是胜败各占一半, 胜则独霸天下, 败则倾家荡产。也就是说, 这个优选策略可能导致董卓要么获得100%的利润, 要么一切归为0, 出现两个极端。
    如果选择防守, 那么可以确定: 已得的这部分利润, 是完全守得住的, 虽得不到100%, 但也不至于变成0。
    关东联军需要获得收益, 董卓同样也需要获得收益。关东联军若不打董卓就不可能产生收益, 而董卓不打关东联军, 则还有别的办法产生收益。这就要考虑到皇帝的收入了。因为皇帝的收入已经变相的成为董卓的了。董卓手里多了这张牌。
    皇帝主要有两项收入: 一是全国各地的税收要上缴进贡给皇帝, 二是卖官的钱, 每个职务按大小论价, 这个是皇帝的私房钱, 从汉灵帝开始的, 即卖官粥爵, 这在当时是合理的。
    现在, 这两项主要的收入(或另有其他收入)当然是由董卓代皇帝收管的, 只要皇帝在自己手里, 他就有权向大家收这个钱。
    东方的7个州虽然乱了, 但在程序上还是免不了的, 由于这个钱是交给皇帝的, 所以必须按时交纳。因为大家反的是董老头子, 不是反皇帝。
    但这个钱一交上去, 就又到了董老头子手里, 所以很矛盾, 于是, 大家渐渐地, 开始学会赊帐了, 口头上还是承认给, 就是拖欠着不拿出来。
    下面南方的四个大州并没有乱, 当然是会定期按合同交钱的。
    总之, 只要皇帝在董老头子手里, 董老头子就赚大了, 这个利益要远比拿家当去跟人家拼命划算, 无非是减少了东部几个州的收入而已。
    因此, 董老头子不与关东联军火拼(防守), 他的较高收益是有保障的。如果火拼了(进攻), 就是两种结局: 一是比原先增加一些, 一是全部输个精光。
    董老头子不愿意冒险, 保守地选择了防守, 这是相对理性、稳健的做法。
    但也从侧面暴露出董老头子这个人: 缺乏一统江山的英雄豪气, 不敢像历代开国皇帝那样孤注一掷, 做亡命之徒。董老头子攒了不少的钱, 说过这样一句名言: 事成, 则雄据天下, 不成, 守此亦足以毕老。
    都安排的好好的。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30

主题

2382

帖子

9241

积分

宣威将军(从四品)

Rank: 11Rank: 11Rank: 11

积分
9241

人气网友

来自 15#
 楼主| 发表于 2015-9-3 11:17:09 | 只看该作者
(15) 国会纵火案
    关东联军来打董卓, 发起了战争。从战争的结果来进行倒推, 一定会出现如下结局之一种:
    1. 联军方消灭了董卓方,
    2. 董卓方消灭了联军方,
    3. 互不能消灭, 双方打平。
    对于双方来说, 结果都存在胜、负、平三种可能之一种。而在最初的布局阶段, 双方一定都是首选取胜之道, 次选战平之道, 尽量避免失败的命运。
    如此, 董卓的策略一定是: 首先想办法消灭关东联军, 如果消灭不了, 那就想办法守和, 如果守不和, 那就只有等着去死了。
    董卓要想消灭关东联军, 他总共只有两个选择:
    1. 就本部20万人, 进攻联军40万。这个办法存在百分比很小的巧胜可能, 但经董卓反复试验而确认: 不能获胜, 只有小亏。因此, 这个选择根本无法实施, 达不到目的。
    2. 把老巢凉州的20万人调来, 40万进攻联军40万。这个办法应该存在50%的胜算几率, 一旦成功, 也只能增加东部7个州的收益, 一旦失败, 将血本无归倾家荡产。收益与风险严重失衡, 不划算。所以他不愿冒险, 这个选择没有加以任何试验就主动放弃了。
    因此, 两个选择, 一个主动放弃了, 一个根本无法实施, 这就是说: 董卓不可能消灭关东联军。
    既然不可能消灭关东联军, 那就只有守和, 守和后的结果为: 董卓占西, 联军占东, 各分一半, 战争结束。这个结果是董卓放弃进攻后的最佳结果, 他应该想办法促成这种局面的形成。
    在这一局中, 董卓要决策的项目是: 怎样才能守和。
    董卓要想守和, 有两个选择:
    1. 就在洛阳防守。不让关东联军打败。
    2. 退到凉州防守。不让关东联军打败。
    如果就在洛阳防守, 本部20万人, 防守联军40万的进攻。这个难度比较大, 有一定的守和可能。但是损耗一定不会小。
    即使守住了, 也只是在僵持, 对方一定不会轻易地罢兵, 时间一耗长, 联军方有出现内乱的可能, 董卓方也同样有出现内乱的可能。董卓方的人少些, 先出现内乱的几率就会比联军方大。
    因此, 就在洛阳防守, 虽有守和之可能, 但风险较大。如果退到凉州防守, 则非常容易形成守和的局面。
    于是, 董卓主动放弃洛阳, 退守凉州去了。这就明确地表了态: 董卓不想和他们打仗, 已经向对方妥协了。
    注意: 不是说董卓怕了袁绍, 是因为打仗对董卓益处很小, 而害处极大。这是由利益关系决定的, 打仗的本质, 就是为了争夺利益, 不是为了打仗而打仗。董卓已经是巨额利益的获得者, 为了避免损失, 保存已得的胜利果实, 这样选择应该是比较稳健的做法。
    董卓主动妥协的目的, 是为了避免打仗, 减少损失。但是对方不一定就会让步, 因为对方依然也存在攻、守、退三种可能。
    1. 攻。关东联军继续追击, 追到凉州来打。
    2. 守。关东联军放弃追击, 但防止董卓反攻。
    3. 退。关东联军不存在退, 只要不进攻, 就可以算退。
    因此, 对于董卓来说, 只要联军不进攻, 不追到凉州来打, 一切就万事大吉了。对方只要一放弃进攻, 则和局马上成立, 双方各占一边。
    所以, 董卓只有一个任务: 就是设法阻止关东联军的追击。
    用什么方法来阻止敌人的追击呢? 用兵当然是个办法, 但最好的办法还是用利。因为联军打董卓的目的也不是为了打仗而打仗, 更不是为了忠于皇帝而打仗, 而是为了争夺利益而打仗。
    董卓曾经企图吞掉东部, 威胁到了东部的利益, 所以东部要和董老头子拼命, 而董老头子没有威胁到南方4个大州的利益, 所以南方就不愿意参战。就是这个道理, 并不是东部的人比南方的人更忠于皇帝, 更痛恨贪官。
    现在, 董老头子跑了, 解除了对东部的利益威胁, 那么, 东部攻击董卓的积极性马上就要降下来, 因为他们即使能把董老头子消灭掉, 他们所能得到的利益, 还是和这差不多的。那就没有必要浪费精力了。这是原因之一。
    原因之二: 董老头子一撤退, 把司隶这个小地盘送给18路诸侯, 那么, 一定会分赃不均狗咬狗。谁若继续追击, 谁将孤军犯险挨揍, 并且自己可能得到的那份利润会被同伙们瓜分, 有害无利, 导致关东联军都不敢轻易追击。
    董老头子做出了让步之后, 40万兵马就凝聚到了一处, 胜率就会增加, 对手如果还追过来, 阵线就会拉的太长, 胜率就会下降。对手如果也是理性地权衡利益得失的话, 理论上就该停止追击了。和局就此形成。
    但是, 万一对手疯了, 偏要非理性地追过来拼命怎么办? 董老头子想了一条毒计: 切断东部与西部通道的枢纽, 在这里人为的制造一个巨大的障碍,使他们造成补给上的困难, 即使追过来了, 也只有挨打的份儿。
    连接东西部通道的枢纽, 就是洛阳。把洛阳的财富全部卷到他凉州来, 等于没有什么损失, 再把洛阳城毁掉, 变成一个废墟, 送给18路诸侯, 这个战略要地就再也起不到半点作用了, 18路诸侯即使全部扑到凉州来, 也是没有什么后劲支持的。
    于是, 董老头子开始行动了:
    先杀掉袁绍的叔叔, 将袁家灭族, 职务换上别的人, 你袁绍就是打死了董老头子, 依然轮不到你来把持朝政, 彻底断了袁绍的念头。(袁绍只有报仇的私念了, 事实上, 袁绍一直没有报仇。)
    然后, 将洛阳富户的财产全部没收入官。凡是袁绍等门下宗党, 全部抄斩, 取其金赀。
    再将洛阳之民数百万口,全部驱赴长安。每百姓一队,间军一队,互相拖押;死于沟壑者,不可胜数。又纵军士淫人妻女,夺人粮食;啼哭之声,震动天地。如有行得迟者,背后三千军催督,军手执白刃,于路杀人。
    最后, 董老头子临行时,教诸门放火,焚烧居民房屋,并放火烧宗庙宫府。南北两宫,火焰相接;长乐宫庭,尽为焦土。又差吕布发掘先皇及后妃陵寝,取其金宝。军士乘势掘官民坟冢殆尽。董卓装载金珠缎匹好物数千余车,望长安去了。
    这一兽行(战略上很重要), 董老头子自己的人也曾反对过, 但董老头子已经说得很清楚了:“吾为天下计,岂惜小民哉!”
    如此, 则和局彻底形成。两大集团很难发生大规模的火拼, 东边的联军休想跑过来消灭董老头子, 当然, 董老头子从此再也休想得到东边的7个州。之后, 东部与西部之间, 基本上就没有什么战争发生了。因为互不侵犯,已经失去了利益冲突。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30

主题

2382

帖子

9241

积分

宣威将军(从四品)

Rank: 11Rank: 11Rank: 11

积分
9241

人气网友

来自 16#
 楼主| 发表于 2015-9-6 11:32:42 | 只看该作者
(16) 曹操为什么要单独追击董卓
    董卓把京城的财富全部转移到凉州后, 一把火烧了京城, 转身就走了。关东联军仅仅只能占领一个废墟, 虽然没有多大收获, 但威胁已经被解除了。
    现在, 关东联军的各路诸侯们坐在这一片废墟上商量: 下一步究竟该怎样行动。无非是两个选择:
    1. 继续追击董卓, 赶到凉州去消灭他。
    2. 放弃追击, 就此结束战争, 各人回家。
    这两个选择, 究竟哪一个更好? 可以通过比较法得出结论:
    董卓已经主动放弃了进攻权, 又主动放弃了防守权(京城), 仅仅只保留了一个退守权(凉州), 因此, 董卓的选择权只剩下一个: 退守凉州。
    而关东联军则攻、守、退三选皆有能力做到。选择权越多, 则越占优势。也就是说, 董卓已经不打关东联军了。而关东联军则是既可以打董卓, 也可以不打董卓。从而掌握了战争的主动权, 应该更具优势。
    那么, 关东联军应该采取继续追击的策略才是首选。即使后来确实打不过, 再退回去也不迟嘛。
    但是, 大多数人却都不愿意再打了, 选择了放弃追击。为什么会做出这样一个次选的决策呢? 我们来分析一下:
    第一、成功的胜算有多大?
    董卓是主动撤退的, 并不是打败了逃跑的, 所以你赶上去打他, 结果根本无法预料。但可以预见的是: 董卓的40万兵力正在会拢聚集, 而关东联军的40万兵力正在战线拉长。这个形势对联军并不有利。
    总之, 没有任何数据可以支持联军必胜, 同样, 也没有任何数据可以支持董卓必胜, 所以, 这个结果是不太确定的, 应该是双方各有一定的胜算几率。
    我希望大家尽量不要在不确定的事物上猜来猜去, 没有意义的。优选法是人在选择, 不是神在选择, 这个问题既然暂时无解, 就放一放, 再从其他角度进行选择, 看还能不能找到比较确定的因素。
    第二、成功后的利润有多大?
    关东联军能不能打赢是个未知数, 假设打赢了(这是最好效果), 消灭了董卓, 能产生多少利润呢? 这个应该比较好算:
    皇帝下面依然是五府(三公、太傅、将军)掌政, 这些关东的地方官们能不能混成京官呢? 估计是能, 但能不能混进五府呢? 恐怕是不能。最多只有袁绍或是袁术混上了大将军之位, 或是两弟兄一个当大将军, 一个当骠骑将军, 总之只有一个名额可以进五府去把持朝政。
    这些关东的地方官员们即使混成了京官也比原先的地方土皇帝强不了多少, 在朝廷里不能把持朝政又受制于人, 甚至还不如在自己的地盘上当土皇帝划算。
    因为这些诸侯们已经是地方上的最高长官了, 这和当年的董卓在西北地方当最高长官是一样的, 皇帝怎么给他封官, 他都不会去的。
    这样一算: 冒着死亡的风险去打董卓, 即使打赢了, 还是回去当地方上的土皇帝, 不打董卓, 马上就可以回去当土皇帝, 打与不打得到的利益是一样的, 悬殊不大。那么, 上面那个无解的问题就可以不用解了。
    现在, 董老头子跑了, 对他们不构成威胁了, 所以他们一致选择了放弃追击, 因为费一趟力和不费力的收益是一样的, 你还跑去打, 不是脑残么?!
    只有袁绍、袁术两弟兄才有可能成为进攻获胜后的最大受益者, 所以也只有他们才是最希望大家出一把力杀到凉州去的人。
    可是, 他们只是少数, 绝大多数人都是不会无偿卖命的, 在这种情况下, 不要说袁绍只是个盟主, 他就是皇帝, 他就是玉皇大帝, 他也是指挥不动了的!
    所以, 关东联军没有继续追击董老头子, 是由可以预见的(很确定的)利益结构导致的, 请大家再不要把这个责任全部归罪于袁绍指挥无方了。书上之所以要那么写, 完全是出于某种需要而故意污蔑袁氏的。可以肯定地说, 这个时候的袁绍, 要比任何一个人都着急!
    袁绍这个盟主已经调不动这帮诸侯了, 东西方形成和局的大势已定, 难于扭转。曹操正是看破了其中的奥妙, 捏住所有人的软肋, 大叫道:“董贼弃逃, 此天亡之时也, 一战而天下定矣! 诸公何疑而不进?”
    众诸侯皆言:“不可轻动。”
    操大怒曰:“竖子不足以谋!”遂自引一万兵来赶董卓。
    曹操的这个举动, 并不是真的要去打董老头子, 只是做做样子而已。因为一万人去打几十万, 这是很搞笑的, 不需要细推就能知道结果。所以他一定会采用只追不打的策略, 做做样子给袁氏弟兄看, 给各路诸侯看。
    袁氏弟兄一看: 好! 只有曹操是和我们一条心的, 真正值得信赖的朋友!
    各路诸侯一看: 好! 只有曹操是真正一心为公为国的人! 我们都不如他。
    这样演变的后果必然是: 若袁氏弟兄得势, 曹操将成为被重用的对象。若袁氏弟兄失势, 则曹操有可能被推选为下一个盟主。左右逢源, 为今后的发展, 获得了一定的政治资本。
    曹操单独去追击董老头子, 一定没有取胜的可能, 若只追不打, 安全应该没有问题的。但是董老头子相当的狡猾而老练, 差点要了曹操的小命。不过曹操还是逃回来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30

主题

2382

帖子

9241

积分

宣威将军(从四品)

Rank: 11Rank: 11Rank: 11

积分
9241

人气网友

来自 17#
 楼主| 发表于 2015-9-6 11:33:30 | 只看该作者
(17) 袁绍为什么要另立皇帝
    董卓撤退之后, 关东联军也不继续追击, 双方就此罢兵休战, 于是, 东西方之间出现了和局, 很长时间都没有刀兵相见。
    这一时期, 天下的局势为:
    1. 董卓占据了上面北方的西部, 不足四分之一的地方,
    2. 关东联军占据了上面北方的东部, 大于四分之一的地方,
    3. 下面南方是没有发生动乱的四个大州, 占全国二分之一的地方。
    这三大板块, 在名义上全部都属于皇室汉献帝所有。但是, 汉献帝被牢牢地控制在董老头子手里。
    东部关东联军的部分收入, 必须按规定向汉献帝进贡, (主要有两项收入: 一是地方税收, 二是卖官的钱)。但是关东联军不愿上交, 因为一交上去就等于是白送给了董老头子。
    但又没有理由拒交, 怎么办呢? 赊帐、拖欠是最好的办法, 口头上还是保证给, 就是不拿出来。董老头子也确实拿他们没办法。这样, 关东联军虽在名义上还是汉献帝的臣下, 但实际上已经是独立了。他们的收入, 各个地方的最高长官各人自己装腰包里, 你董老头子还是继续当你的丞相, 只要不来惹我。
   
    东西方形成了对峙的状态, 谁也战胜不了对方, 由动态的战争演变成了静态的抗衡。如果维持现状, 不发生其他变化, 继续演变下去的话, 只要时间一长, 西边的董卓方就会渐渐占优。
    原因是: 占全国二分之一的整个南方, 虽然不是董卓绝对控制的势力范围, 但他们是要定期向汉献帝交“租金”的, 当然是由董老头子代为收管。也就是说: 董老头子享受全国接近四分之三的利益。关东联军享受东北大于四分之一的利益。
   
    董老头子由于多了汉献帝这张牌, 就多了下面整个南方的收入。如果从长远利益的角度来看, 这个局面对关东联军是不利的。注意: 是指就长期战略而言的。
    关东联军在不能够消灭董老头子的条件下, 要想长久的和董老头子博弈下去, 最好的做法就是去抢下面南方四个大州的利益。只有这样做, 才既可以使自己增值, 又可以遏制打击对手, 缩小与对手间的差距。
    所以, 这一方案是关东联军长期战略的优选策略。
    全部抢到恐怕是不可能的, 但最可能也是最容易形成的局面是: 西南的益州归董卓, 东南的扬州归联军, 中间的荆州可能会有局部战争, 如果平分, 也是联军占大头, 最下面的交州怎么分都是可以的。
    这样一来, 关东联军就可以占据一大半江山了, 而董老头子只能占一小半。这个局面就很利于关东联军未来的走向。
    能抢到一半, 是最有可能形成的结果, 全部抢到是最好效果, 完全抢不到是最坏效果。
    因此, 对于关东联军来说, 当前最重要的问题是: 如何去抢占下面南方四个大州的利益。
    首先, 绝对不能武力攻打, 你去打他, 凭什么打他? 他必然要和你拼命, 这样一来, 很容易形成南方的诸侯们和西北的董老头子联手夹攻关东联军。
    所以, 不能取代他们, 只能让他们归顺。他们还是继续做当地的土皇帝, 只是原先交给董老头子的“租金”就不用再交了, 而是转交给关东联军。
    这样, 对于南方的诸侯们来说,“租金”无论交给谁, 都是一样的, 利益上不会受到任何损失, 甚至交给新老板, 还有可能优惠。
    问题是: 南方的诸侯们和关东的诸侯们是同样的级别, 他们交“租金”给皇帝是理所当然的事, 凭什么要交给你关东联军呢?
    所以, 关东的诸侯们是没有资格找南方的诸侯们收“租金”的, 只有皇帝才有这个资格。那么, 关东的诸侯们就必须要弄一个皇帝出来, 才能够具备这一资格。
    于是, 关东的诸侯们在袁绍的倡议下, 一起来作这个重大的决策: 怎样弄一个皇帝出来。
    他们要弄一个皇帝出来, 现在是有这个条件的, 因为他们已经近似于独立了, 并且董老头子拿他们没有办法。
    经过商议, 首先, 决定推举汉室宗亲刘虞出来担任皇帝一职。
    刘虞凭什么当皇帝? 这不是造反么? 这不是造反。
    因为皇帝是汉灵帝的长子, 即少帝, 他已经被董老头子毒死了, 董老头子又另立的这个小皇帝(献帝), 其实根本就不是汉家皇室的骨血, 那是个假的! 天下的诸侯们都被董老头子欺骗了, 长安的众公卿们因为惧怕董贼, 所以也都不敢说。但国不可一日无君, 所以立汉室宗亲刘虞为帝。
    这是可以说得通的, 有几个人知道真相? 又有几个人在乎真相呢, 大家一切的信息来源反正都是听别人说的!
    如果这个决策一旦通过执行的话, 南方的众诸侯们肯定有人会相信, 会动心, 因为绝对不会100%的人都跟董老头子是一条心的。任何事都是三分之一的人干, 三分之一的人看, 三分之一的人对着干。
    南方的众诸侯们不会在乎谁当皇帝是否合法, 因为谁当皇帝都与南方的诸侯们没有什么关系。当年, 董老头子一句话, 这个皇帝不行, 换一个! 大家还不是都默认了。现在, 袁绍如果说, 这个皇帝是假的, 再换一个! 大家的反应会和原先是一样的。
    出现两个皇帝之后, 南方很容易分成两半, 西边的归董老头子, 东边的归关东联军。(各占多少可能不等), 有条件形成东西两汉并存对峙的局面。
    董老头子的优势, 就是多了皇帝这张牌。而关东联军的这个决策, 另立一个皇帝出来, 既可以使自己行为的结果有可能导致增值, 又可以有效的遏制打击对手方的优势。
    所以, 这个决策对于关东联军整个大集体的长远利益来说, 是一个优选策略, 至少也是一个优先考虑的方案。因为这个策略可以导致原先四分之三对峙四分之一的局面, 改变成二分之一对二分之一的局面, 平分秋色, 联军不吃亏。
    策略是好的, 下一步就是怎样落实的问题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30

主题

2382

帖子

9241

积分

宣威将军(从四品)

Rank: 11Rank: 11Rank: 11

积分
9241

人气网友

来自 18#
 楼主| 发表于 2015-9-6 11:34:15 | 只看该作者
(18) 袁绍弟兄的明争暗斗
    关东联军如果单方面宣布西部长安的汉献帝根本就不是汉家皇室的骨血, 是个假皇帝! 从即日起作废, 自己再立一个皇帝出来, 宣布这个才是正统, 那么, 南方的诸侯们就有可能选择向这边的皇帝交纳“租金”。
    原因是: 汉献帝本来就是一个很有争议的皇帝, 大多数人是不赞同他当皇帝的, 为这件事, 朝廷的官员们把太监都杀绝了。后来董卓把他弄上台后, 大多数人还是不太情愿的。
    所以废掉他, 说不定得到的民心还要多些。总之, 南方的诸侯们不可能100%的反对, 这就行了。
    这样做如果成功了, 关东联军就有可能占据东部的半壁江山, 具备了和西部董卓长期抗衡的资本。是有好处的。
    若不这样做, 则无得也无失。不过, 时间一长, 董老头子就会被养肥, 这对关东联军就绝对没有任何好处。
    所以, 废掉汉献帝, 另立汉室宗亲刘虞出来当皇帝, 就是关东联军长期抗衡的优选策略。
    优选策略只有在通过之后, 才能去执行。
    因此, 下面紧接着的一个重要环节就是: 这个优选策略究竟能不能被通过。
    袁绍将“废献帝立新皇”这一方案亮出来大家讨论, 如果关东联军的各路诸侯们都通过了, 那么南方的各路诸侯们多半也会认可(只是有这种可能)。
    无论南方的诸侯们是否会认可新皇帝, 但你必须得保证: 首先要在关东联军的内部获得通过之后, 才可以往下说。
    那么, 现在最关键的问题是: 关东联军的主流力量是否同意袁绍废掉汉献帝, 立刘虞为新皇帝呢?
    袁绍的弟弟袁术回答说:“当今圣上聪明睿智,你怎么要背叛他呢? 只因董卓祸乱天下, 我们兴的是义兵去打他, 所以才有人支持,你说皇上不是汉室血脉,这岂不是在诬蔑他吗? 从古自今, 做人都要以忠义为先。你说的这, 不行!”
    其他的各路诸侯们, 要么不表态, 要么直接了当地说这不行, 哪能这样做呢? 总之大家都不支持, 所以, 这个方案就没办法通过了。
    袁绍还不死心, 又直接找刘虞本人商量。刘虞是个很看重名节的人, 他自己也不愿意, 直摆手。
    如此, 袁绍欲立刘虞为皇帝的方案被否决了。那么, 大家究竟为何要反对呢?
    先说袁术。
    袁术虽然是袁绍的弟弟, 但他是大老婆生的, 而袁绍则是小老婆(甚至是婢女)生的, 袁术当然自视高过袁绍。
    原先袁术在京中的职务一直比袁绍低, 后来一跃成为朝廷的后将军, 是董卓允许后由皇帝签字了的, 作为袁术默认董卓废长立幼的一种报酬。
    他的这个后将军是货真价实响当当的, 在关东联军的各路诸侯中, 他的身份是最高的。现在, 如果宣布汉献帝作废, 也就是等于把袁术后将军的身份也给废了,那袁术又凭什么要答应呢?
    其次, 关东联军内部又分成南北两派:
    1. 北派, 是上面七小州(豫冀兖徐青并幽)的各个大小诸侯。
    2. 南派, 是从下面荆州过来的袁术、孙坚, 仅有两路人马。
    如果他们成立一个新国家, 则一定是以上面北派的七小州为主。那么, 大将军之位就一定是袁绍的, 而不会是袁术。
    所以, 成立一个新国家的最大受益者将会是袁绍, 而袁术则会成为被排挤的对象。这一决策将会对袁术有害无利, 当然, 袁术反对的话说的非常好听, 做人要以忠义为先。
    再说其他的各路诸侯。
    上面有七小州, 应该有七个州级别的最高长官。各州设的郡, 数量不一, 合计约有54郡。虽说有些并没有参与讨伐董卓, 但你要成立一个新国家, 他们肯定都有资格要参与。
    袁绍仅仅只是一个小小的郡守, 虽然在战争时期担任的是盟主之职, 但他也只有协商指挥的权力, 并无什么特权, 管理极为松散。大家各人出资, 盈亏自负, 赚了都自己藏着, 赔了该你倒霉。既可以听从他的, 也可以不理睬他的。
    是一种纯粹的合伙人关系。并且还是没有较为严格的管理条例约束的。
    现在, 一旦成立一个新国家, 原先的合伙关系, 马上就变成了隶属关系! 原先的朋友关系, 马上就变成了上下级关系! 原先的平等关系, 马上就变成了主仆关系!
    袁绍在当盟主的时候, 给自己封的是车骑将军, 联军中的最高长官, 虽然是个虚的, 但成立国家之后, 就会担任大将军之职, 成为把持朝政的人。
    各路诸侯的利益都会有损, 只有袁绍一人直线飚升, 成为最大的受益者。
    所以, 废掉汉献帝立刘虞为新皇帝的这一决策, 对各路诸侯都是有害无利的, 大家当然都要反对, 不能被通过。
    集体的优选策略, 和个体的优选策略, 经常会发生矛盾, 出现背离。这是不可调和的, 究竟谁是谁非, 没有定论的, 争论一万年也不会有结果。唯一有凭的是: 谁强谁弱。
    只有“强者”最容易胜出, 而并不一定是“对者”胜出。
    在这一决策中, 关东联军的各路诸侯是多数派, 袁绍一个人是少数派, 袁绍处于弱势, 所以就拗不过大家, 这一优选策略就无法实施, 被迫放弃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30

主题

2382

帖子

9241

积分

宣威将军(从四品)

Rank: 11Rank: 11Rank: 11

积分
9241

人气网友

来自 19#
 楼主| 发表于 2015-9-8 20:39:59 | 只看该作者
(19) 袁绍的战略要地

    袁绍的第一选择是: 消灭董卓, 成为全国的大将军。问题是他不具备这个条件, 因为他已经指挥不动大家了, 无法实施。那么, 这个第一选择就只有被迫放弃, 往下进行第二选择。
    袁绍的第二选择是: 先在东部半壁江山建立一个新国家, 成为半个国家的大将军。然后再瞅准时机, 灭了董卓, 一统天下。这个选择就没有前一个选择直接了, 得分两步走, 方能获得最后的成功。
    可是, 第二选择的第一步, 他也实现不了, 那么, 就根本不能谈第二步了。
    如果袁绍不能成为半个国家的大将军, 他就只是一个小小的郡守。等待他的命运必将是: 迟早一天被淘汰掉。
    所以, 他必须再做选择。在他可以选择的范围内进行优选。
    按倒推法:
    1. 要想最终控制全国, 得先控制东部的半壁江山。只有控制了东部的半壁江山, 才有条件与董卓争天下。
    2. 要想控制东部的半壁江山, 得先控制东部上面的七小州。只有控制了东部上面的七州, 才可以号令下面南方的诸侯。
    3. 要想控制东部上面的七个州, 至少得先控制七州里面的一个州。如果一个州也控制不了, 那一切都是空谈。
    因此, 袁绍现在最切实际的做法, 就是如何谋得一个州的控制权。
    东部的七州分别是: 豫、冀、兖、徐、青、并、幽。
    这七个州中, 只有冀州的地盘最好, 实力最雄厚, 粮草最充足。如果控制了冀州, 就一定可以保证成为这七个州中的老大, 继而有条件控制其他六个州。
    所以, 袁绍的整体战略规划一定是:
    先取冀州 -- 再取东六州 -- 再取南方各州 -- 最后取天下。
    一共4个步骤。
    如果袁绍得到了冀州, 以后的变化虽然还是不确定的, 但变化的范围已经可以大致框定:
    1. 从最好效果来看, 如果变数一直对袁绍有利下去, 那么, 袁绍最终可以夺取天下。
    2. 从最坏效果来看, 如果变数一直对袁绍不再有利, 那么, 袁绍至少可以是各路诸侯中最大的一个诸侯, 即使没有任何发展, 也不至于被别人轻易消灭。
    如果袁绍得不到冀州, 那他就只是一个小小的郡守。迟早一天会被消灭淘汰掉。
    所以, 能不能得到冀州, 对与袁绍来说, 至关重要, 得不到一定是死路一条, 得到了, 至少可以立于不败之地, 并且还有可能继续发展。
    夺取冀州, 是袁绍当前的最佳选择, 因为他已经没有其他好的选择了。但夺取冀州一定会与冀州的现任老板发生冲突, 这样就主动挑起了关东联军的内讧。导致的结果是:
    1. 与冀州的现任老板展开激烈的争夺, 胜负各占50%, 袁绍不一定能得到。
    2. 即使抢到了冀州, 也必会失去其他关东诸侯的信任。失去往日的号召力。
    所以强行占领并不是高招, 只是个下策。
    最好的方式是用和平的手法得到冀州, 这就必须采用一定的计谋, 计谋一旦成功, 既可以不与冀州老板为敌, 也不与其他关东诸侯为敌, 而轻易获得冀州, 且不会发生关东联军的内讧。
    如果这种计谋不存在, 或是不能实施, 那就必须撕破脸去强行抢夺! 总之, 无论如何, 一定要先得到冀州。
    能不发生内讧是最好, 可以继续当谦谦君子, 若发生了内讧, 也不怕, 无非就是当个见利忘义的小人。无论是当君子还是当小人, 都是没有实际意义的, 最重要的是先要得到这个利益, 才能保证你不被淘汰, 才有资格参与下一回合的角逐。
    否则, 都是空谈。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30

主题

2382

帖子

9241

积分

宣威将军(从四品)

Rank: 11Rank: 11Rank: 11

积分
9241

人气网友

来自 20#
 楼主| 发表于 2015-9-8 20:40:47 | 只看该作者
(20) 袁绍如何谋冀州

    冀州, 不仅是关东最好的一块地盘, 也是全国最好的一块地盘, 天下之重资也, 袁绍垂涎已久。
    冀州的现任老板是韩馥, 如果袁绍直接去打韩馥, 则有两个弊端: 一是打不赢, 就会连立足之地都没有了, 因为袁绍的粮草是靠韩馥供应的。二是打赢了, 也会背上骂名, 失信于天下诸侯。
    因此, 除非是万不得以才采用硬打, 在此之前, 应尽量寻找更好的办法。
    袁绍攻击韩馥, 属于双方博弈, 袁绍是弱势方, 弱势方的胜算概略普遍较低, 如果要想战胜强势方, 弱势方使用的方案一般有两种:
    第一种: 积聚优势力量快速猛烈攻击对手的薄弱环节, 使其瘫痪, 丧失反击能力。这种方式存在较大的侥幸巧胜之可能。
    第二种: 避免双方博弈的竞局模式, 人为的再增加一路人马参与进来竞争, 演变成三方博弈的竞局模式。弱势方就存在较大的获胜机会了。
    前面已经说过, 只是在万不得以的情况下才采用硬打战术。所以, 第一种方案暂时不能使用, 现在的首选是: 如何引导演变成三方博弈的局面。
    要想演变成三方博弈的局面, 那就需要再增加一路人马参与进来。增加谁呢? 必须增加一路比袁绍更强的才行。因为在三方博弈中, 乙丙联合攻击甲方, 乙丙必须要有共同的愿望, 乙方必须成为最卖力者才能有效。
    如果增加的一路并不想打韩馥, 则不会与袁绍合作。如果没有袁绍强大, 那么就是袁绍处于乙的位置了。因为袁绍不便于硬打, 所以就不便于充当乙方。一定要增加的这一路比袁绍强大, 才可以由他来处于乙的位置, 承担主攻的任务。
    符合这个条件的, 目前有北平郡太守公孙瓒。在关东的各个诸侯中, 公孙瓒的实力算是比较强劲的, 刘备、关羽、张飞等都投奔在他的手下, 去打了董老头子的, 并立有军功。但因地盘太小, 所以公孙瓒老早就想打冀州的主意。
    于是, 袁绍写信给公孙瓒, 二人相约, 共攻韩馥, 平分冀州。公孙瓒看了大喜, 即日兴兵来打韩馥。此时, 三方的形式为:
    甲: 韩馥, 兵力充足, 地广粮多,
    乙: 公孙瓒, 队伍精锐, 战斗力强, 只是地盘太小,
    丙: 袁绍, 有“盟主”这个壳资源, 也有一定战斗力, 但地盘太小又缺粮。
    袁绍与公孙瓒的联盟已经生效了, 他们两方的实力加起来, 对付韩馥应该是没有问题的。那么, 他们两人的利益得失究竟会怎样呢? 这是可以预先估算的:
    一、袁绍可能得到的利润:
    1. 最好的效果是: 利用公孙瓒与韩馥火拼之后, 袁绍再出来收拾残局, 夺得冀州, 取代韩馥, 再乘势灭了公孙瓒, 一次捉到两条鱼。
    2. 较好的效果是: 利用公孙瓒与韩馥火拼之后, 袁绍再出来收拾残局, 夺得冀州, 取代韩馥, 翻脸与公孙瓒对峙, 一次只捉到冀州这一条鱼。
    3. 正常的效果是: 公孙瓒与韩馥火拼之后, 袁绍出来收拾残局, 公孙瓒抢了一半地盘, 袁绍也抢了一半地盘, 平分了, 一次只捉到半条鱼。
    4. 最坏的效果是: 公孙瓒抢了整个冀州, 袁绍白忙了一场, 没捉到鱼。
    二、公孙瓒可能得到的利润:
    1. 最好效果: 先夺得整个冀州, 再控制“盟主”袁绍, 然后号令关东诸雄。
    2. 较好效果: 夺得了整个冀州, 与袁绍翻脸为敌, 出现对峙。
    3. 正常效果: 与袁绍平分了冀州。
    4. 最坏效果: 袁绍抢了整个冀州, 公孙瓒白忙了一场。
    因此, 二人的合作, 无论怎样演变, 对自己都是利大于弊的, 双方都能接受的价格是: 平分了冀州, 这个争议是最小的。并且, 双方都有独霸坐大的机会, 而以最坏的打算来看, 也不过是白忙一场, 只会出现浪费, 不会出现亏损。
    所以, 这笔生意的风险极低, 而收益极高, 不做就是傻瓜。而局势对公孙瓒来说, 又似乎是更加有利一些, 原因是:
    1. 公孙瓒的部队作战力很强, 甚至有单独打败韩馥的可能。
    2. 公孙瓒一直想打韩馥, 一直都没有理由, 现在有理由了, 是奉盟主之命, 这个机会是不可丢失的, 所以一定会去打。
    3. 退一万步说, 即使打败了, 公孙瓒也可以和韩馥重新讲和, 因为这根本不关他的事, 他不过是奉盟主之命行事而已, 责任很好推卸。
    而公孙瓒的这一招, 袁绍也一定先能料得到, 所以他必须预先补好这个漏洞。
    于是, 袁绍在写信给公孙瓒叫他攻打韩馥的时候, 又秘密安排人去通报韩馥, 说公孙瓒正在联络其他各路诸侯, 马上就要兴兵来打你了。我也收到了他的信, 当然, 以我们的交情, 我是不会打你的。
    果然, 公孙瓒一打过来, 兵锋不可当, 韩馥就慌了神。书上都是说韩馥此时乖乖地把冀州白送给了袁绍, 这从逻辑上讲就不怎么通顺了, 很假。
    韩馥真的就那么傻, 那么没主见吗? 何况他还并没有被逼到无可选择的绝路上去, 怎么说也是有应对之招的, 所以, 绝对不会就这样平白无故的把冀州拱手于人, 事情远没有想象中的那么简单。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30

主题

2382

帖子

9241

积分

宣威将军(从四品)

Rank: 11Rank: 11Rank: 11

积分
9241

人气网友

来自 21#
 楼主| 发表于 2015-9-8 20:41:29 | 只看该作者
(21) 左右为难的韩馥
    在袁绍起兵反董卓的时候, 冀州老板韩馥一开始是拿不定主意的, 究竟是打袁?还是打董? 难于抉择, 所以一般都是评价韩馥“没主见”、“没头脑”。
    其实, 这件事是非常容易理解的:
    1. 从公事公办的角度看: 袁绍有天子密诏叫韩馥打董卓, 而董卓有政府公文叫韩馥打袁绍, 那么, 韩馥接到了两个自相矛盾的上级指令, 他根本无法去执行。
    2. 从私交感情的角度看: 韩馥以前是袁家的门生故吏, 而现在他的冀州最高长官职务却又是董卓安排来的, 两边都对自己有恩, 究竟打谁好? 都不好!
    3. 从最核心的“个人利益”角度来看: 韩馥无论是打董卓、还是打袁绍, 他所得到的收益都是一样的! 没有差别, 并不会因打谁而导致收益增多。这是最重要最关键的原因。(而中立则有害) 。
    在这种情况下, 如果谁有主见, 就会过于武断, 离淘汰也就不远了。韩馥没主见就是很正常的。比较明智的做法, 是先混进革命队伍看形势, 哪边强就往哪边倒, 这样做才不会吃亏。
    所以, 并不能以此来证明韩馥真的就是一个没主见的人。总之, 不能轻易相信某某人没主见没头脑这类的话。因为在博弈中, 有两个非常重要的要点绝不可忽视:
    1. 要尽量地把对手的实力估算的够强, 够狠, 够毒,
    2. 要尽量地把自己的收益估算的够低, 够少, 够稳。
    只有这样, 才可以尽可能地减少漏算, 避免损失。
    现在, 袁绍与公孙瓒合伙算计韩馥, 韩馥不可能把冀州白送给袁绍, 世界上没有这么便宜的事。还没分出胜负, 谁会轻易服输?
    韩馥得到的信息是:
    1. 公孙瓒已经明了牌, 正在攻打韩馥。所以, 这一定是要还击的。
    2. 袁绍的队伍正在移过来, 没有明牌, 你不知道他是来攻打的, 还是来帮忙的, 所以一定不能先打袁绍。
    袁绍有可能是来帮他的, 也有可能是来打他的, 猜不准。凡猜不准就往坏处猜, 把敌人想的够坏才不至于吃亏!
    那么, 袁绍很有可能会来打他, 尽管嘴上说的是来帮忙。此时, 韩馥面临两种变数:
    1. 坏的结果: 袁绍与公孙瓒合力发兵, 首尾夹击。
    2. 好的结果: 袁绍来帮韩馥, 二人打败公孙瓒。
   
    韩馥必须避免第一种情况的发生, 尽量促成第二种情况的出现, 才是对自己最有利的选择。因此:
    1. 韩馥绝不能先攻击袁绍, 否则, 袁绍必会以此为借口而发起猛攻。
    2. 韩馥也不能容忍袁绍的队伍在后面鬼鬼祟祟地靠近, 以防他偷袭。
    那么, 韩馥干脆把袁绍请到冀州来, 就可以避免上面两种情况的发生, 同时, 还可以乘机控制住袁绍, 挟盟主以令诸侯。
    注意: 韩馥请袁绍到冀州来, 一是为了共同对付公孙瓒, 二是为了控制袁绍, 有一举两得之便。可不是想把冀州白送给他的!
    这个策略是比较好的, 可能有朋友会说, 韩馥败就败在不该请袁绍到冀州来。我们来分析这个问题:
    第一、韩馥请袁绍到冀州来的变数:
    1. 韩馥控制住袁绍的可能性有50%
    2. 袁绍控制住韩馥的可能性有50%
    双方均势。
    第二、韩馥不请袁绍到冀州来的变数:
    1. 韩馥与公孙瓒火拼之际, 袁绍向韩馥发起猛攻, 韩馥必败。
    2. 韩馥与公孙瓒火拼之际, 袁绍向韩馥发起偷袭, 韩馥必败。
    韩馥始终处于劣势。
    两利相权取其重, 两害相权取其轻。在劣势与均势中,韩馥选择了均势, 这是较好的做法。如果他不把袁绍请来, 败的可能会更快。
    袁绍来到冀州后, 通过种种方式, 把韩馥的人杀了一批, 换了一批, 赶跑了一批, 再者冀州也有不少官员是袁绍的门生故吏, 都向着他, 所以很快就把韩馥的权利掏空了, 控制了整个冀州。
    在这一回合的较量中,韩馥技不如人,地盘被袁绍抢去了,最后躲在厕所里自杀了。
    关于韩馥让冀州的故事, 肯定是假的, 故事这样说:
    荀谌问韩馥:“在对人宽厚仁爱方面,您比袁绍怎样?”韩馥说:“我不如。”
   “在临危决策,智勇过人方面,您比袁绍怎么样?”韩馥又说:“我不如。”
   “那么,在累世广施恩德,使天下人家得到好处方面,您比袁绍又当如何呢?”韩馥摇摇头:“还是不如。”
    连提了几个问题后,荀谌才说:“如今为将军着想,不如把冀州让给袁绍。袁绍得到冀州以后,公孙瓒也就不能和他抗争,那时,他一定会深深感激将军。冀州交给亲密的朋友,将军不但能获得让贤的美名,而且您还会比泰山更加安稳,希望将军不必有什么顾虑!”
  韩馥也就同意了。
    这个故事很显然是违背人之常情, 事之常理的, 因为韩馥如果真的不如袁绍, 就应该除掉袁绍以后快, 而不是把自己的地盘白送给人家。韩馥之所以要答应, 是出于要控制袁绍的目的, 并不是真心要把冀州送给袁绍。
    如果他真的要把冀州送给袁绍, 那他就不会后悔了。后来之所以后悔, 是后悔没有先下手为强, 被袁绍抢了先, 不是后悔请他来。
    编出这样一个故事的目的, 在于说明袁绍得到冀州的合法性, 因为是白送的, 所以韩馥袁绍都有美德。
    如此, 则袁绍得到了冀州, 而整个关东联军内部, 只有公孙瓒在带头发起内讧, 袁绍这个盟主并没有起内讧。公孙瓒是小人, 袁绍是大贤之人。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30

主题

2382

帖子

9241

积分

宣威将军(从四品)

Rank: 11Rank: 11Rank: 11

积分
9241

人气网友

来自 22#
 楼主| 发表于 2015-9-8 20:42:20 | 只看该作者
(22) 袁绍VS公孙瓒
    袁绍得了冀州,韩馥已经被淘汰出局了。
    因为冀州是袁绍与公孙瓒共同合谋所得到的, 并且又有合约在先, 所以公孙瓒派他的弟弟公孙越来见袁绍,要求履行和约, 平分冀州。
    袁绍答应了。
    袁绍虽然口头上答应了, 但实际上是不可能将冀州分一半给公孙瓒的,原因很简单:
    1. 从私的角度看: 袁绍已经成为了最大的关东诸侯了, 要做的事必然是巩固自己控制的势力范围。无论如何, 不会放弃自己已得的利润。
    2. 从公的角度看: 袁绍得到冀州, 是韩馥“让贤”所得。而公孙瓒是个小人, 想抢人家的地盘。如果袁绍将冀州分一半给公孙瓒, 则说明袁绍也是个小人, 为了证明袁绍和公孙瓒不是一路人, 那就绝对不能分一半给他。
    不但不能分冀州给他, 还要想办法打他!
    当公孙越辞辞别了袁绍后, 走在半路上不到五十里,道旁闪出一彪军马,口称:“我乃董丞相家将也!”乱箭射死了公孙越。
    公孙瓒得知后,大怒曰:“袁绍诱我起兵攻韩馥,他却就里取事;今又诈董卓兵射死吾弟,此冤如何不报!”尽起本部兵,杀奔冀州来。
    公孙瓒的错, 就是从这个时候开始的。
    凡优选策略, 都是建立在对“未来利益的预期”之基础上的。公孙瓒的弟弟被杀了, 这已经成为了过去, 如果为这个事去打袁绍, 那就不是优选策略的范畴。
    1. 公孙瓒为弟弟报仇而打袁绍, 这是: 为过去事耿耿于怀。
    2. 公孙瓒为得到冀州而打袁绍, 这是: 对未来利益的预期。
    做同一件事, 动机不同, 则会有天壤之别。凡为过去之事耿耿于怀的人, 他的行为, 不是以获利为主, 就谈不上什么优选了。
    公孙瓒因为弟弟被袁绍杀了, 就要来火拼报仇, 这就欠妥。岂不知, 袁绍的全族人都被董老头子灭了, 袁绍至今也没找董老头子报仇。这就是袁绍与公孙瓒的区别。
    凡有做大事胸襟者, 是不会为过去之事耿耿于怀的, 他们的行为都是建立在对未来利益的预期之上。他们所做的每一件事, 尽量不要造成浪费, 尽量要使结果导致收益。
    公孙瓒如果还想得到冀州, 他就应该暂时先忍下。因为这个时候, 袁绍得冀州后的实力,已经大于公孙瓒, 公孙瓒和袁绍如果硬拼, 那是要吃亏的。
    公孙瓒想得到冀州的优选策略, 应该是用对付韩馥的方法来对付袁绍, 再找一路诸侯玩一次相同的游戏。可惜, 公孙瓒并未如此。败局已经被注定。
    经过几番较量之后, 公孙瓒损兵折将, 落于下风。再无力与袁绍相争。袁绍终于成为关东第一霸主, 完成了整体规划的第一步。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30

主题

2382

帖子

9241

积分

宣威将军(从四品)

Rank: 11Rank: 11Rank: 11

积分
9241

人气网友

来自 23#
 楼主| 发表于 2015-9-8 20:43:22 | 只看该作者
(23) 怎样谋害董卓

    袁绍得了冀州, 成为关东最大的一路诸侯。
    此时的东边, 虽然各路大小诸侯林立, 但名义上还是听从袁绍这个盟主的。而西边的董卓方, 看起来平静得很, 其实暗流涌动, 一场谋杀案正在酝酿之中。
    司徒王允一直都想暗杀董卓, 只要干掉了董卓, 王允就是五府中资历最老的人了, 就该轮到他来把持朝政, 成为下一个重新分配新秩序下的最大受益者。
    由于王允的司徒身份是个虚职, 实力不够, 无法与董卓正面相争, 因此, 他只有采用暗杀这一种手段。
    王允曾经暗中联络多人暗杀董卓, 合作均没成功。主要原因在“曹操为什么刺杀董卓没成功”一篇已讲明, 是因为王允并不具备合作的条件。
    王允做为“乙方”角色, 在联合丙方的情况下, 却不能主动攻击甲方, 完全指望丙方去单独行动, 当然就难于成功了。
    可王允一直不肯放弃暗杀董卓的计划, 一定要坚持到成功, 那么, 王允只有两条路可走:
    第一条路:
    王允继续寻找“死士”, 只要找的人够多, 说不定就会有一个脑子进了水的死士愿意和董卓同归于尽。
    但是, 愿意当死士的这个人, 必须是董卓身边的人, 才可能接近董卓。但天天和董卓见面的那些人是不会为王允无偿卖命的。
    再者, 王允找的人若太多, 则会走漏消息。
    因此, 受到这两个方面的限制, 王允的这一条路就显得很困难。
    第二条路:
    王允想干掉董卓, 又不便于自己动手, 那么, 他就应该像袁绍对付韩馥那样, 自己处于丙的位置, 再找一个有条件攻击董卓的人出来充当乙的角色。
    这个人是谁呢? 王允找的是吕布。吕布是董卓的义子, 如果由他来杀董卓, 一定要比任何人的成功率都高。
    可是, 吕布为什么要杀董卓呢? 以吕布的地位, 即使杀了董卓, 也不能取代董卓的相位, 所以吕布要做这件事的可能性是非常小的。
    王允为了促使吕布去杀董卓, 实施了貂禅连环计:
    1. 王允先把美女貂禅以“女儿”的身份, 许配给吕布。
    吕布此时还不可能知道王允要他去杀董卓, 但一定知道王允是在主动拉拢自己。并且, 王司徒把自己的女儿嫁给董太尉的义子, 这是完全合情合理的, 对大家都有好处, 看不出有任何阴谋。
    如果吕布不接受, 则无利无害。如果吕布接受了, 则有利无害。
    有什么利呢? 他可以成为王司徒的女婿, 如果娶了貂禅, 吕布就是董卓义子加司徒女婿的身份了, 这可以保证吕布成为晚辈中最有前途的一个人, 将来一定会进五府把持朝政。
    而且, 吕布娶了貂禅, 确实看不到有什么害处, 吕布当然是选择接受了。
    至此, 吕布对王允这个未来的岳父相当尊敬, 不断地和王允主动搞好关系, 二人的交往越来越密切。
    2. 王允再把美女貂禅以“歌妓”的身份, 送给了董卓。
    董卓得到一个绝色歌妓是一件很平常的事, 不存在什么利害关系。他只会认为王司徒是在主动和自己搞好关系而已。可以选择接受, 也可以选择不接受。
    所以, 董卓接不接受貂禅, 就很难说得准, 因此, 貂禅的容貌在这个时候会起到决定性的作用。
    结果是董卓接受了。
    3. 王允再对吕布说: 我的女儿已被董丞相帮你接回去了, 正准备择日为你办喜事成亲。
    吕布高兴地回去, 却发现貂禅并不是准备嫁给他的, 而是被董卓霸占了。
    至此, 吕布恼恨董卓, 二人由此生怨, 貂禅再乘机与吕布偷情, 故意使董卓发现, 导致吕布失去了董卓的信任, 董卓恼怒之下, 声称要杀了吕布。
    吕布失去了董卓的信任之后, 如果继续与董卓合作, 可以肯定是有害无利, 如果选择与王允合作, 则是有害有利的可能性都有。在“有害有利的可能性都有”与“有害无利”这两者之间, 当然应该选择前者。
    所以, 吕布很被动地选择了与王允合谋, 干掉董卓。
    在这一局中, 促成吕布愿意杀董卓的根本原因, 还是由利益关系决定的, 并非小说中描写的仅仅只是为了争一个女人。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30

主题

2382

帖子

9241

积分

宣威将军(从四品)

Rank: 11Rank: 11Rank: 11

积分
9241

人气网友

来自 24#
 楼主| 发表于 2015-9-13 09:11:34 | 只看该作者
(25) 王允是个什么样的人
    董卓大摇大摆地走过来了, 此时站岗的都被吕布换了人, 各执宝剑立于殿门,卓惊问曰:“持剑是何意?”王允大呼:“反贼至此,武士何在?”两旁转出百余人刺卓。卓大呼:“吾儿吕布救我!”
    吕布从车后跳出:“我奉皇帝圣旨来杀你, 不好意思了!”一戟直刺咽喉,董老头子在绝望中死去, 头颅早被李肃割去了。
    吕布左手持戟,右手怀中取诏,大呼曰:“奉诏讨贼臣董卓,其余不问!”这一步非常重要: 打击的对象只能是少数, 仅仅只是董卓一人, 其他胁从人员概不追究, 全部赦免。如此, 则无人反抗。
    董卓死后, 家族皆被斩首, 不分老幼,但系亲属, 悉皆诛戮。没收了董老头子多年的积蓄: 黄金数十万,白金数百万,绮罗、珠宝、器皿、粮食,不计其数。
    没收后, 上交回报给了谁呢? 回报王允。
    王允乃大犒军士,设宴于都堂,召集众官,酌酒称庆。大家一起重新瓜分杀死董卓后所得到的利润。
    为了对付董老头子, 关东联军18路诸侯兴兵折腾了一场,却没了下文。这个不露声色的司徒王允却巧施连环计,令董老头子喋血宫外,毙命当场!可见王允的手段不可小瞧。
    那么,王允究竟是个什么样的人呢?
    起初,董老头子要废掉少帝立献帝的时候,请大家喝了一次酒,酒席上发生了冲突,甚至要拔刀相向,此时,王允说:废立之事,不可酒后相商,容改日再议。
    这句话,说的恰到好处,
    1. 不表明态度,自己就有权衡的余地,可以先看清形式, 再见机而动,顺势而趋。
    2. 化解了矛盾,平息了纠纷,双方都对他存有感激之心。
    3. 双方都会私下拉拢他, 都会对他抱有希望。左右逢源。
    后来袁绍一跑, 王允自然就站在了董老头子这一边, 废立之事通过了。
    董老头子大权在握, 王允又屡劝他称帝,一日,  王允对董老头子说:我颇通天文星象,如今汉家气数已尽,太师功德振于天下,若舜之受尧,禹之继舜,正合天心人意。
    卓曰:“安敢望此!”
    允曰:“自古有道伐无道,无德让有德,岂过分乎!”
    卓笑曰:“若果天命归我,司徒当为元勋。”
    而王允又对吕布说:方今天下别无英雄,惟有将军耳。
    如果说王允的左右挑拨两面三刀是出于计谋的需要, 这是完全可以理解的,并且做的很正确,很成功。
    但是, 王允上台之后, 其实和董卓也没有什么两样, 居功自傲, 把谁都不放在眼里, 以致群下不甚附之。仅仅只是换了个把持朝政的人而已。
    参与杀董卓, 也有皇帝的一份功劳, 汉献帝选择杀董卓, 是因为可以从中获得利益, 即恢复部分损失的皇权, 如果不杀董卓, 汉献帝的权利将永远被董卓霸着不放。
    所以, 汉献帝杀董卓是有利可图的, 但是, 在杀了董卓之后, 王允并没有分一根一毫给汉献帝。
    在皇帝与众官员的博弈中, 皇帝的本钱早就玩完了, 自从大将军与太监同时被消灭后, 刘家皇帝已经再没有实力控制局面了, 从那个时候起,就可以看作: 汉已灭亡,(仅剩一个名号)。准确的说, 是刘家皇帝丧失了对朝廷的控制权。
    在这种情况下,无论是谁上台, 都不可能把自己的利益白送给刘家皇帝, 即使有个体行为发生, 也绝不可能有群体行为发生。
    董卓如此, 王允也如此, 后面的人也同样都是如此! 因为皇帝已经变成了弱者, 无论你是否忠于皇帝, 站在弱者一方总是很难斗过强者的。
    如果王允把董卓霸占的权利全部交还给皇帝, 再开历史倒车,复辟到前期内朝外朝的秩序上去, 那么, 可以肯定地说, 王允马上就会成为众矢之的, 死的会更快, 更惨。如果王允把董卓霸占的权利拿出来给大家分了, 那么, 大家就都没有意见。
    因为人的行为总是沿着阻力最小的路线在走。所以在对待皇帝的问题上,奸臣董卓和忠臣王允的看法是一致的,都不让皇帝掌握实权。
    在对待其他人的问题上, 王允和董卓有区别,奸臣董卓好屠杀愚民百姓,而忠臣王允则好滥杀知识份子。相同点是:都喜欢对弱势群体下毒手。
    当朝知识份子大名人蔡邕,名气很大,王允上台后第一天的第一件事就是整他。把蔡邕关牢里了还不放过,最后在牢房里把蔡邕迫害致死。
    前面我们已经讲过关于如何分配的优选策略:
    1. 无论怎样分, 一定有人会感到不公平。这是不可改变的。
    2. 既然一定会有不公平, 那就只能让少数人承担不公平。因为“少数人不公平”的危害程度一定要比“多数人不公平”的危害程度更小。
    3. 对自己威胁最大的人, 无论公平与否, 都是会对自己构成威胁的。
    所以, 最优选的分配方案一定是:
    让对自己威胁最大的少数人承担不公平。只有这种做法才是最经济的。
    现在, 王允上台后, 谁对他的威胁最大呢?没有人对他有威胁,大家一致的支持他, 这个局面对王允是相当有利的, 他完全有条件做一代旷世忠臣。
    如果硬要算的话,吕布可以算做是有潜在威胁的,王允不仅不寻找其他理由加以控制,还提拔他为奋武将军,统领兵权,又封温侯,和自己平起平坐,同秉朝政。这样一来, 就存在了不确定因素:
    1. 吕布如果选择合作, 则二人相安无事,
    2. 吕布如果选择不合作, 则吃亏的多数是王允。
    这是从长期而言, 存在的一个可以预见的漏洞。
    另一方面, 蔡邕的名气无论有多大, 也不对王允构成威胁, 杀一个蔡邕虽然很容易, 但危害程度要远大于董卓杀几百个愚民百姓,因为文人阶层比愚民百姓的影响力要大的多。
    所以, 王允杀蔡邕是一件蠢事:
    1. 王允从中得不到任何好处, 仅仅只是出胸中郁闷之气,
    2. 王允打击的是知识份子名人名士整个阶层, 不准人写史书, 打击面太广, 令天下人心寒, 自己给自己树敌制造麻烦。
    好钢一定要用在刀刃上, 现在他一得势就急忙滥用, 伤害的只会是自己。群臣们觉得这个人的变化简直太快了, 大家都在笑看王允如何死。
    因此, 王允和董卓相比, 其实水平还大不如董卓。在大的方面, 他分不清轻重, 所用之人和所杀之人全部与优选策略背道而弛, 差劲的很。无论他说他有多么忠心, 只要是做出了劣选的决策, 那等待他的就是被淘汰。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30

主题

2382

帖子

9241

积分

宣威将军(从四品)

Rank: 11Rank: 11Rank: 11

积分
9241

人气网友

来自 25#
 楼主| 发表于 2015-9-13 09:12:34 | 只看该作者
(26) 吕布是从什么时候开始被动的?

    董卓的兵力有两个部分:
    1. 凉州的嫡系部队: 以李傕、郭汜、张济、樊稠, 四将为主。
    2. 京城长安的部队: 以吕布、李肃等人为主。
    董卓死后, 吕布担心凉州兵来复仇, 劝王允速速解散凉州军马, 王允犹豫不决, 怎么叫犹豫不决呢? 就是不解散的意思, 只是不愿明说罢了。因为可以利用他们来牵制吕布。
    不仅不解散, 王允反而还放风说:“如今天下大赦, 独不赦李郭张樊此四人。”可是, 王允居然又不采取任何行动, 那么, 王允究竟想干什么? 既然你不想赦免他们, 又为什么要把消息放出去使他们恐慌呢?
    这就只有一种解释, 唯一的一种: 王允故意要逼李郭张樊四人造反。
    他们与吕布火拼之后, 王允便可以坐收渔人之利。
    消息传到凉州, 李傕说:“既然朝廷不肯赦免我等, 我们各自逃生去吧。”大家正要散伙, 谋士贾诩说:“不可! 你们一跑, 一个小小的亭长就能把你们捉住, 还不如召集人马, 杀入长安, 与董卓报仇, 事成, 或许可以把持朝政, 若其不胜, 再走也不迟呀。”
    大家都说好, 于是, 开始散布谣言, 说朝廷要把凉州兵杀绝, 又说朝廷要把凉州所有的人都杀绝, 那个王允连当今名士蔡邕都杀了, 又何况我们凉州人?! 搞的人心惶惶, 一下子聚众十数万, 分四路杀奔长安来。
    尽管大敌当前, 吕布还是借故杀了对自己威胁最大的李肃, 由于抵挡不住凉州兵的进攻, 吕布准备逃跑到关东联军的阵营中去, 因为关东联军是反董卓的, 而吕布是杀董卓的功臣。
    吕布的身份现在和王允相平,
    1. 如果王允死了, 一定是吕布的地位最高,
    2. 如果王允不死, 由于没有兵力, 也不能帮上吕布什么忙,
    所以, 对于吕布来说, 王允已经没有利用价值了, 吕布既可以选择带王允一起跑路, 也可以选择不带王允跑路。
    吕布在形势相当危急的时刻, 反复多次请王允一起跑路, 保命要紧, 这就说明吕布还是比较重感情的, 至少这一回是感情用事的, 但这没有什么错, 因为带不带王允一起跑, 从利害关系上讲, 差别不大。
    带, 说明吕布够朋友, 不带, 说明吕布只顾自己。
    王允就是不跑, 吕布劝不住, 只好自己带兵逃跑,投奔关东联军的南派袁术去了。临走的时候, 吕布把董卓的人头挂在要间, 跨马而去。
    其实, 吕布带不带董卓的人头, 从利害关系上讲, 差别也不大。
    因为人的行为多数是建立在对未来预期利益之基础上的, 杀董卓, 已经成为过去之事了, 过去你杀了董卓, 皇帝已经赏了你, 这就结束了。董卓的人头, 对于将来的事, 还有什么利益可言呢? 没有了。
    所以, 吕布带去的这颗董卓的人头, 并没有为吕布增加收益。不过, 总的来说, 带与不带相比, 可能还是带着要略好一点的。
    吕布在逃跑的时候, 带上王允, 或是带着董卓的人头, 从未来局势的发展来看, 都起不到什么很大的作用, 因此, 这些都是可带可不带的。
    那么, 带上什么东西才有可能会导致未来产生利益呢?
    应该是带上皇帝一起跑路, 这才是最优选的策略!
    吕布与王允共同掌政, 吕布是领兵的, 当然要负责皇帝的人身安全, 并且, 还必须由他来负责这个事, 这个时候, 如果他把皇帝劫持走, 或说保护走, 那后面局势的发展, 肯定要比他独自逃命要美得多!!!
    1. 带上皇帝一起跑, 从公来讲, 护驾有功, 从私来讲, 一人独揽大权,
    2. 不带皇帝一起跑, 从公来讲, 工作失职, 从私来讲, 没有占据到有价值的资源,
    不过, 吕布和这位小皇帝没有私人感情, 只是和王大人有私人感情, 所以, 他认为王大人的命比皇帝的命还重要, 这一次的感情用事, 竟然决定了吕布的一生!
    在皇帝、王允、董卓的人头这三项资源中, 只有皇帝的价值最大, 吕布却舍皇帝而携董卓人头逃窜, 错漏如此, 劣之极矣!
    在多个可以选择的范围内,选择最优的一种方案,一定要比选择其他方案更好!假如说,选择了最优方案也是要失败的话,那么,选择了其他方案,就100%的只会是失败的更快更惨!
    吕布当时如果带上皇帝一起跑,后面的变数虽然也是不确定的,但一定要比他带王允, 或是带董卓的人头,都要好的多!
    如果说, 吕布敌不住凉州兵而逃跑了, 这个责任就不怪吕布, 因为这是吕布个人能力所不能控制的范围, 没办法的事。而他不带皇帝一起跑,这就完全是吕布的水平有问题了, 因为这是他能够做到的事, 却没有做。
    吕布放弃了这一优选策略,从而落入了下风。往后,一直处于不利的局面之中挣扎。能熬那么久, 还算他有本事。
    任何人,只要你主动放弃优选策略,(或是你根本就不知道优选策略),就一定会给他人制造机会,使自己陷于被动。除非,对手也犯一次同样的错误,再把机会让给你,或许还有翻身的可能。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30

主题

2382

帖子

9241

积分

宣威将军(从四品)

Rank: 11Rank: 11Rank: 11

积分
9241

人气网友

来自 26#
 楼主| 发表于 2015-9-13 09:13:31 | 只看该作者
(27) 王允之死
    董卓被谋杀之后, 董卓的旧部: 李傕、郭汜、张济、樊稠, 四将率众杀奔长安而来, 纵兵大掠, 包围内庭, 各门火焰竟天。他们四个要为董卓报仇, 主要攻击目标为这边的四个杀董卓的主谋: 皇帝、王允、吕布、李肃。
    李肃已经被吕布铲除了, 而吕布又已经逃跑了, 因此, 他们逮住了王允。
    李傕、郭汜二人问王允道:“董太师乃社稷之臣,他究竟犯了什么罪? 你要杀他?!”
    这一下,可把王允给问住了, 王允答不上来。
    当时杀董卓的时候, 王允是以反贼的罪名当场处决他的, 但是杀反贼也得拿出反贼的证据才行啊, 可王允没有证据, 拿不出来, 他是这样回答李傕、郭汜二人的:“董贼之罪,弥天亘地。”
    弥天亘地, 就是很大的意思, 反正董卓的罪很大很大很大, 他这个人坏透了顶, 罪恶滔天。王允又说:“当日董卓被杀的时候, 长安士民,皆相庆贺,难道你们没有听说过吗?”
    总之, 王允就是这样答非所问,含糊其词的应付着。
    董卓这个人确实很坏, 蛮横, 霸道, 可他又是异常的狡猾。换皇帝应该是罪, 但不是他一个人的意思, 是五府一致通过了的。杀老百姓, 取其金宝, 应该是罪, 但他说是杀的贼大胜而还。火烧洛阳宫,掘坟盗宝有罪,但他说是关东叛军干的。夜宿龙床,奸淫宫女有罪,但谁能跑到皇宫里去看到呢?
    所以,董卓尽管作恶多端,你一般的人,休想抓住他的尾巴。王允拿不出真凭实据,也就是很正常的。
    李傕、郭汜二人,对此也没做深究,只是又对王允发出了另一问:“好,就算你说的董太师有罪,那关我们什么事呢?! 我们有什么罪?! 凭什么天下人皆可赦,单单不肯放过我们四个?!”
    王允这一下就彻底没招了,扯白也扯不上来了,因为圣旨上说的很清楚, 只杀董卓一人, 其余人员一概不究。
    王允之所以不放过他们四个, 前面已经说过, 是他设下的一条奸计, 想坐收渔人之利。可那是行不通的, 这叫玩火者自焚。他仅仅只擅长一些小谋诡计, 并没有什么大略雄才, 失败是早晚的事。
    现在, 他说了这样一句话:“我王允今日有死而已! 逆贼何必多言!”
    他说他今天只有死了, 看起来忠义的很, 其实很丑形, 理屈词穷到这个地步, 就等于是自己承认了自己原先的行为都是无理的, 现在只有一死了之, 承认自己该死, 死的无话可说。
    李郭二人手起刀落,把王允杀于楼下。
    杀了王允之后, 下一步是杀皇帝。
    李傕、郭汜二人商量: 今天既然到了这里, 不杀了天子谋大事, 更待何时?
    张济、樊稠二人谏曰: 不可, 若杀了他恐众人不服, 不如还是叫他当皇帝, 把各路诸侯都骗来杀掉, 可图天下也。
    这是正招。不要老是计较过去了的事, 报个仇有什么意义? 要向前看, 留着皇帝, 是可以带来收益的。
    当时, 内庭的伺臣们见事急, 逼请皇帝亲自出来止乱, 皇帝上宣平门倚楼问曰:“卿等不奏请通报,辄入长安,意欲何为?”
    李傕约住军士,口呼“万岁”, 仰面奏曰:“董太师乃陛下社稷之臣,无端被王允谋杀,臣等特来报仇,非敢造反。”
    皇帝说:“王允既诛,军马何故不退?”
    李傕、郭汜曰:“王允谋杀董太师, 臣等已经帮陛下锄了奸, 有功于皇室,皇上还没有封赏我等官爵,所以不敢退军。”
    皇帝没有办法, 问道:“卿欲封何爵?”
    李、郭、张、樊四人各自写职衔献上,勒要如此官品,帝只得从之。
    封李傕为车骑将军、池阳侯,郭汜为后将军, 美阳侯,此二人同秉朝政;樊稠为右将军万年侯,张济为骠骑将军平阳侯。然后谢恩,退了兵。
    他们之所以可以把持朝政, 是因为他们是皇帝的有功之臣, 皇帝身边的奸臣谋杀了董太师, 他们帮皇帝铲除了奸臣, 皇帝正式为他们加官授爵, 一切都是合情合理合法的。连东边的关东联军也认可了, 没有谁反对。
    关东联军原先是反董卓的, 现在, 董卓已经死了, 从原则上讲, 关东联军没有理由不听从朝廷的调遣。
    至此, 西北董卓方的势力最终落到了李傕、郭汜二人的手里。他们把皇帝控制在手中, 对天下各路诸侯发号司令, 成为这一回合中最大的赢家。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30

主题

2382

帖子

9241

积分

宣威将军(从四品)

Rank: 11Rank: 11Rank: 11

积分
9241

人气网友

来自 27#
 楼主| 发表于 2015-9-13 09:14:29 | 只看该作者
(28) 三国第一谋士贾诩

    李傕、郭汜二人因为帮皇帝锄了奸, 故得以把持朝政大权。当初若不是谋士贾诩的一句话, 他们最好的结局就应该是: 隐姓埋名躲在乡野耕地种田, 而一直不被人发现。
    所以, 李傕、郭汜要重赏贾诩, 欲封他为侯,贾诩说:“此救命之计,何功之有”! 坚决不受。于是李傕等又拜贾诩为尚书。
    凉州还有一路军马是马腾, 马腾的级别原先比李傕等人要高。现在, 李傕等人犯上作乱, 居然可以控制朝廷, 号令天下, 并且皇帝还认帐, 这一笔买卖真是赚大了。所以, 马腾也想做这一笔买卖。
    于是, 凉州的马腾伙同并州的韩遂, 二将引军十余万, 杀奔长安来。声言讨贼, 再来帮皇帝锄一次奸。
    因此, 李傕等人与马腾等人存在一次大型的博弈。
    贾诩为李傕献计:“二军远来,只宜深沟高垒,坚守以拒之。不过百日,彼兵粮尽,必将自退,然后引兵追之,二将可擒矣。”
    李蒙、王方出曰:“此非好计。愿借精兵万人,立斩马腾、韩遂之头,献于麾下。”
    贾诩曰:“今若即战,必当败绩。”
    李蒙、王方齐声曰:“若吾二人败,情愿斩首;吾若战胜,公亦当输首级与我。”
    李傕听从贾诩之计,先严密防守,再点一万五千人马与李蒙、王方二人出战,二人忻喜而去,却被马腾之子马超所斩杀。
    李傕坚守不战,果然西凉军未及两月,粮草俱乏,回军去了。
  
    贾诩这个谋士,一生基本上没有做出过什么有失水准的决策。那么,这一次他是凭什么做出准确判断的呢?书上没有说,我们不妨妄自推测一番:
    首先,无论是李傕胜,还是马腾胜,对于皇帝来说,都是换汤不换药,一回事,差别不大。
    其次,对于关东联军来说,也是换汤不换药,差别不大。但是,打总比不打要好的多。因为双方一打仗,西边的实力总和一定是会减少
的,这是对关东联军是有利的。
    那么,李傕的选择,从大局来说,就应该是相反,不打总比打要好的多。
  
    我们再从马腾的角度来看:大老远的赶来打仗,快打比慢打要好,
    1. 快打:一定很快就能知道结果。无非是打得赢、打不赢这两种结果。如果打得赢,当然是最好了, 如果打不赢,还可以再跑回去,
来日方长。因此:只要是快打,无论打不打得赢,后果都不至于太坏。
    2. 慢打:如果慢打,就是在拖延时间,比消耗。如果双方都不开打,那么,双方都不存在失败,但是, 马腾的粮草供应不上来就会
出问题。李傕在保存实力,而马腾则是在消耗,这样耗下去,一定是马腾吃亏。
    因此,马腾大老远的跑来,只有以求速胜,才是最划算的!选择快打才具有优势,选择慢打就一定要吃亏。
    那么,李傕的选择,从这一局部来讲,就应该是和马腾的利弊关系相反,选择防守要比选择进攻更为有利。
    注意,在任何形式的博弈中,进攻都是首选。因为:
    1. 主动进攻,只会产生这三种结果:战胜、战平、战败。
    2. 如果不进攻,则只会产生两种结果:战平、战败。
    不进攻, 就不存在获胜的可能。
    而贾诩在这一局中所设的计谋(不进攻)之所以有效,是因为有以下三个原因支持:
    1. 从李傕的角度来看:无论是消灭马腾,还是赶跑马腾,都是可以的,只要不打败仗就行了。所以就完全可以不必急于进攻。
    2. 不急于进攻,虽对李傕无益,但也无害。而对马腾而言,不仅无益,而且有害。所以这就是根据实际情况,针对敌人的要害,做出的最佳选
择。
    3. 马腾如果撑不出住了, 就会撤退,即放弃进攻,李傕再实施反攻,即重新选择进攻,这个时候,优势扩大了,就很容易取胜。所以,贾诩的计谋并不是不进攻,而是不急于进攻,等待敌人处于弱势时再进攻。
    贾诩说:“彼兵粮尽,必将自退”,这个完全应验了。而他说的“然后引兵追之,二将可擒矣。”则是明显地在吹牛。
    因为敌人撤退时,你去进攻的获胜概率虽然要比以前大些,但总不是100%的事,反攻也同样存在胜、平、败三变(胜率大些),是不是全胜还
很难说,而要想擒住两个头领,则是更难说了!
    以贾诩的分析能力,他应该知道擒住两个头领的难度有多大,但他为什么又说的那样容易呢?
    这是故意在吹牛,好让李傕相信、采纳自己的“防守策略”。前面我们说过,人的行为基本上都是建立在对未来预期之基础上的,所以贾诩把这个牛吹到了极限,(因为这次战争,没有比擒住两个头领更大的收益了),这样就很容易打动李傕。
    李傕正是期于擒住两个头领的诱惑,才会采纳贾诩策略,先老老实实的防守。尽管后来没有擒住两个头领,李傕依然是佩服贾诩的,因为他们只要能赶跑马腾不来滋事,就可以了。
    李蒙、王方二人要出战,并说贾诩的计不好。贾诩说:“今若即战,必当败绩。”
    这句话,是不合逻辑的,瞎说的。
    若战,必当有胜、平、败三种可能,未必就是“必当败绩”。可贾诩为什么要这样瞎说呢?
    这是一个激将法,故意激他二人去送死,他二人不肯服输, 才想和贾诩打赌。
    因为他二人本来就不是跟他们一伙的人,迟早是铲除的对象,所以李傕只派他们去战,又不派兵增援,大家都躲在城里拖时间,看着他两个傻家伙仅一万多人拖住敌人十几万,慢慢耗。
    所以贾诩说他二人必死!不死才怪。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30

主题

2382

帖子

9241

积分

宣威将军(从四品)

Rank: 11Rank: 11Rank: 11

积分
9241

人气网友

来自 28#
 楼主| 发表于 2015-9-13 09:15:24 | 只看该作者
(29) 曹操是怎样起家的

    李傕、郭汜二人把持朝政的这段时间, 各路诸侯都处于调整期, 天下暂时出现了少有的平静。
    此时天下的格局为:名义上还是东汉一个政府, 实际上已是各霸一方。无论局势多么复杂,我们都可以用归纳法理出头绪:
    东汉政府可以看作三大板块:
    1. 北方西部(约四分之一)由李傕、郭汜二人控制皇帝,号令天下。
    2. 北方东部(大于四分之一)由关东联军的各路诸侯占据。
    3. 南方(占二分之一)的各州郡相对比较安定。
    在关东联军里面,各路诸侯的关系也是相当复杂的,但仍然可以归纳简化为三个区域:
    1. 北派:以袁绍为中心,
    2. 南派:以袁术为中心,
    3. 中派:夹在中间的兖青徐豫四小州,是袁绍、袁术两股势力的缓冲地带。而豫州基本上已被袁术控制,因此,中派区域是指:兖青徐三州。
    袁绍、袁术都是强势力量,都想进一步扩张,瓜分中部的兖青徐三州,形成南北两大派。
    袁绍怕袁术的势力壮大了对自己有威胁,就暗暗联络袁术背后的刘表牵制袁术,袁术也怕袁绍的势力壮大了对自己有威胁,就暗暗联络袁绍背后的公孙瓒牵制袁绍。
    因此,袁绍、袁术都有事做了,在“巩固”与“发展”之间,必然要先选择“巩固”,所以暂时都还没有精力向中派推进扩张。故中部的兖青徐三州暂时得以苟存。
[url=http://photo.blog.sina.com.cn/showpic.html#blogid=51c7cdcd0100bo96&url=http://s10.sinaimg.cn/orignal/51c7cdcdg5bd7b39adb59][/url]
    当时,曹操的根据地在中派的兖州,生存在二袁的夹缝之中。不久, 中派的青州地区,又爆发了黄巾起义。地方上有人闹革命, 朝廷应该派兵去镇压, 李傕、郭汜二人派谁去好呢?
    派谁去都会消耗自己的实力, 为了保存自己的实力, 他们如果以朝廷的名义派关东联军的一路诸侯去,应该是最合适的,这样做,西北集团是不会受到任何损耗的。
    如果指派袁绍或袁术去,也都不合适。首先,可以肯定,他们不会听从调遣去消耗自己的实力。再者,假如他们愿意听从调遣去平乱, 那么,结果一定是:
    1. 派袁绍去,有或胜或败两种结果,如果袁绍胜了,袁绍的势力会更强大,如果袁绍败了,袁术就会失去控制,必然独大。
    2. 派袁术去,变化、结果与袁绍相同。
    3. 如果派袁绍与袁术一起去,肯定是胜,但提供了二袁瓜分中部的机会。
    所以,派袁绍或袁术去都不好,如果派曹操去,会怎样呢?
    1. 原先袁绍袁术曹操先后逃离董卓,二袁都封了官,但曹操没有,他是前期的最大不公平者,如果重用他,比用其他任何人都要经济划算。
    2. 如果曹操失败了,与西北集团关系不大。
    3. 如果曹操壮大了,关东联军就会形成三股势力。
    在关东联军实力总合一定的情况下,如果只有袁绍一个主帅统揽全局,那么,对西北集团的威胁就是最大的,如果有袁绍袁术两个主帅分揽全局,那么,对西北集团的威胁就会小些,如果有袁绍袁术曹操三个主帅分揽全局,则威胁更小。
    因此,朝廷有意起用曹操,是从西北集团的大局出发的。
    曹操代理中央朝廷前去平乱, 就又从民营的身份变成国营的身份了, 领了圣旨, 发兵青州。
    对于曹操来说,这一仗是机遇与风险并存的,但优势要偏多一些:
    1. 他以前有过对付黄巾军的经验,
    2. 这次用他,会提高他的积极性,
    3. 他是代理中央朝廷去和青州地方政府共同平乱的, 因此,中央朝廷应该给他兵,如果不给兵,就给钱,如果既不给兵又不给钱,那就自己赚的利润自己得。
    总之,是要给一定的好处的,否则,曹操拿什么去打仗呢?
    战争的结果是:曹操捞足了油水, 把青州的黄巾军收编成自己的“青州兵”,约有三十几万, 朝廷因功加曹操为镇东将军。操自此威名日重。
    曹操上次镇压黄巾的时候,因为兵力充足,所以采用的是灭绝政策。而这一次因为人手较紧,所以采用的是收容政策。因需而变,两次都对极了!
    曹操当时的根据地在中派的兖州,在各大利益集团相互竞争制衡的环境下,抓住了机会,施展了本事,建立了自己的立足之本。他招贤纳士,广罗人才,文有谋臣,武有猛将,威镇山东。
    青州的油水被他捞了, 兖州又被他占着,中三州还有一个徐州,如果徐州也能被他控制住,那么,他就可以成为一股仅次于二袁的新生势力,关东联军就会分成三瓣,尽管还比不上他们,但至少可以与之相争。
    徐州,成为曹操的下一个目标。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30

主题

2382

帖子

9241

积分

宣威将军(从四品)

Rank: 11Rank: 11Rank: 11

积分
9241

人气网友

来自 29#
 楼主| 发表于 2015-9-13 09:16:12 | 只看该作者
(30) 徐州之争
  
    曹操发迹之时,遣人去把父亲曹嵩接来,曹嵩经过徐州时,徐州太守陶谦出境迎接曹父,款待两日。又叫部下张闿护送。
    陶谦作为中部三州之一的徐州老板,想和曹操结交,与之合作,是非常重要并且极有远见的一步棋。
    1. 中派太弱,迟早是要被二袁瓜分的,陶谦一定会失去诸侯的地位。
    2. 现在曹操已经崛起,但仍然不是二袁的对手,也面临同样的威胁。如果陶谦与曹操合作,他们就具备了与二袁争衡的条件,三派就可以并存。
    3. 陶谦与曹操合作,当然要听从曹操的,但总比被二袁瓜分取代要好。
    所以,两害相权取其轻。这是正选。
    在关东联军里面,陶谦是州级别中尚未被他人控制取代的最弱小的一路诸侯,他的选择权实在是太少,所以必然会处处被动。选择结交曹操与不结交要好。
    尽管曹操也有吞并徐州的可能,但陶谦主动向其示好,这至少是可以减缓这种可能发生的。所以陶谦的主动合作是正选,应该做的。
    但是,陶谦的主动合作却惹出了意外,那个部下张闿见财起意, 杀尽曹嵩全家,取了财物逃走了。反而加速了矛盾激化。
    曹操大哭,誓要斩杀陶谦,洗荡徐州!遂率大军杀奔徐州而来。
    张闿有死罪,陶谦也应该负一定的责任,但罪不至死,而徐州百姓更没有半点责任,曹操现在借机攻打徐州,与陶谦为敌,这一选择究竟合适否?此时,他有两个选择:
    1. 不计较陶谦,承认他是好心,只追究张闿即可,与徐州建立合作关系。
    2. 硬把全部责任赖在陶谦头上,灭了陶谦,强夺徐州。
    这两个选择导致的后果分别是:
    1. 如果曹操选择与陶谦合作,那么,曹操会成为中部三小州的操纵者,
    2. 如果曹操杀了陶谦,那么,曹操会成为中部三小州的直接控制者。
    二选皆佳,前者稳健,后者激进,两利相权取其重。曹操杀了陶谦,独霸徐州,局面会更优些。更重要的是:现在有“杀父”之借口,而以前或以后都不易找到攻打徐州的借口。
    如果曹操能够杀陶谦而得到徐州,那么,这种结果对曹操来说,当然是最好的。如果杀不了陶谦,那双方必然会成仇,这种结果还不如直接选择合作。所以打徐州存在这两个变数。
    按最坏的算,假如没得到徐州,双方成了仇人,对曹操的危害也依然不大。
    1. 曹操在没有受到外力威胁的情况下,强夺徐州是优选策略。这是一个双方搏弈的局面,在双方搏弈中,强者最容易获胜,弱者最容易淘汰。所以,打陶谦没有危害。
    2. 假如受到外力威胁,比如袁术(或者袁绍)参与进来,就成了三方搏弈的局面,那么,最弱的陶谦就只有被迫与曹操联手共同抵御强敌。否则曹操完蛋了,陶谦也要完蛋。当曹操有危险的时候,陶谦还是要帮他的,所以,打陶谦没有危害。
    3. 在三方搏弈中,陶谦做为最弱的丙方,一定会见风使舵两边倒,这对曹操是有潜在威胁的,所以,只有消灭陶谦才能消除这一隐患。与其指望别人配合,不如自己完全掌握。
   总体上讲,曹操打陶谦这一决策是利大于弊的,可行。
    曹操的战略目标是要抢到徐州,陶谦是要守住徐州,那么,双方的矛盾冲突就不可避免。
    现在曹操的大军打过来了,陶谦又该怎样应对呢?打,肯定是打不赢,守,能不能守得住还是个未知数。总之是难办。
    陶谦没有选择向皇帝报案,或向盟主报案,而是请朋友帮忙,共同来守住徐州,私了算了。这是使矛盾激化最小的做法,对中部三小州实力总和的消耗是最少的。
    来帮陶谦守徐州的,实力都不怎么强,其中,就有刘备。
    刘备是北派势力公孙瓒手下的人,他现在还是个小小的县长,最低级的官员。孔融来邀请他时,他感叹道:“世界上还有人知道我刘备啊。”
    于是,刘备找公孙瓒借五千兵马。公孙瓒说:“曹操和你无怨无仇,何苦替人出力?”
    从公孙瓒的高位来讲,替任何低层次的人出力,都不值,因为可以预期的利益实在是太小。
    而从刘备的低位来讲,替任何高层次的人出力,都不亏,因为可以获得增值的机会实在是多多。
    公孙瓒与刘备私交较好,借了他两千,刘备自己有三千,共五千兵马,往徐州而来。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30

主题

2382

帖子

9241

积分

宣威将军(从四品)

Rank: 11Rank: 11Rank: 11

积分
9241

人气网友

来自 30#
 楼主| 发表于 2015-9-15 12:04:03 | 只看该作者
(31) 刘备是怎样起家的
    孔融邀请刘备同去帮陶谦,刘备选择去,当然他不是去和曹操拼命的,只是做做样子混个名声而已。因为他带的五千人塞给了孔融四千,自己只一千又能打什么仗呢,那四千人就天天吃孔融的,刘备可以节省一大笔开支。
    刘备到了徐州,对陶谦说:“我给曹操写封信,劝他和解,操若不从,厮杀未迟。”这个选择是高明的。
    1. 现在的局势,就是公孙瓒写信来劝架,曹操恐怕也不会给面子的,何况还是无名之辈的刘备。
    2. 刘备这个小人物给曹操这个大人物写信,无论语气多么和善,事不成那是必然的,但决没有坏处。因为曹操与刘备没有利益冲突。
    3. 小人物给大人物写信,无论能不能得到实质利益,都只会把小人物的名气混大。有利无弊。
    曹操接到信后,大骂道:“这刘备是哪个?!敢来劝我!”谋士郭嘉说:“他好言来劝,我们也好言以答,先稳住,我们还是按计划攻城。”操赞许。
    正在商量,有人来报:“吕布偷袭,已经占领了兖州!”操大惊。
    原来,吕布带着董卓的人头投奔南派的袁术,本以为自己是反董的第一功臣,可袁术不接待他,他只好又投北派的袁绍,袁绍虽然接纳了却又要害死他。因为他杀董卓已经成为过去,现在吕布已经没有利用价值了,不仅没有价值而且还有害!
    吕布能够躲过暗算,那真的不简单。他没有立足之地,就打起了曹操的主意,乘人不备抢了曹操的地盘。
    这一事件对于曹操来说,完全是个意外。因为他们能算定二袁不来进攻,却无法料到会突然窜出个吕布来!意外事件从逻辑上是推不出的,曹操手下那么多料事如神的高人,包括被传的很神的郭嘉,没有一个人算出会发生这种事!
    这就叫倒霉!曹操无家可归了,这个时候,是曹操事业一生中最脆弱的时刻。如果吕布和陶谦合力一夹击,曹操肯定会完蛋!!!
    郭嘉说:“正好卖个人情给刘备,退兵回去打兖州。”曹操答应了,就给刘备回了信,退了兵。不是不打你陶谦了,是看在刘备的面子上暂时不打你。
    陶谦没有追击曹操,因为前面说过,当曹操一有危险,陶谦还得乖乖地帮他,都是从利益最大化的角度考虑的,打死了曹操,吕布就一定会来打死陶谦的。
    刘备一封信就退了曹兵,很有面子的。陶谦请大家吃了一顿,刘备坐的上席。
    陶谦觉得刘备这个人很不错,就说把徐州送给刘备,刘备不肯接受,再三推辞。陶谦当然知道刘备是不会要的,他的这一举动,从战略上讲,意义非常重大,他表明的立场是:主动结交公孙瓒。注意:只是结交而不是真的白送。
    公孙瓒与袁术都是反袁绍的,相隔太远,陶谦正好在中间起到桥梁作用,这样一来,连横不行可以变成合纵。关东联军的格局可以由北中南三派演变成东西两派,西派的袁术公孙瓒陶谦,合力绝对要大于东派的袁绍曹操。
    后来,陶谦去世了,刘备就接了陶谦的班,从一个小小的县长直接当上了州长,成为关东联军中的一路诸侯。这一回,刘备赚大了。他也和曹操的起家一样,在各大势力相互竞争制衡的环境下,捞到了自己的立足之本。
    刘备从一个草根混成一路诸侯,其间的经验很值得总结。弱者要成为强者,很大程度上要依赖于外部环境提供的机会。
    机会的产生,一般有三种情况:1.白送、2.出错、3.不得不。
    1. 人家白送的,这种机会一般不会碰到。刘备得到徐州也不是陶谦白送的。先说白送那是明显的在试探,导致后来成为事实。
    2. 竞争对手不可能白送机会给你,(非竞争对手偶尔有可能),但是对手可能在决策中出现错误。对手的决策一旦出错,就给你制造了机会。这种机会也不多,但比白送的要多。
    3. 对手一直没有明显的错漏,理论上不会给你提供空档,但当对手遇到更强大的对手时,出于策略需要,不得不给你提供机会。
    这三种机会都不多见,但后两种时有发生。比如:
    1. 袁绍得冀州的机会是第二种兼第三种,韩馥出于战略需要,“不得不”把袁绍请到冀州来,来了之后,韩馥决策“错误”,没有及时干掉或控制袁绍,提供了袁绍夺取冀州的机会。
    2. 曹操起家的机会,是第三种,西北集团在与关东联军的博弈中,“不得不”给曹操提供机会。
    3. 刘备起家的机会,是第三种兼有第一种,陶谦在与各大诸侯的博弈中,欲与公孙瓒结交,不得不给刘备提供机会。
    这三种机会的发生,都是说不准的,你不努力,也是有可能遇到的,努力,只是增加遇到的概率而已。所谓努力,其实就是愿意白干。
    刘备还是一个草根的时候,为刘焉白干过,为卢植、董卓、朱俊白干过,多数是白干了,没有什么收益,只一次机会就当了县长。后来公孙瓒打董卓,打袁绍,刘备都跟着白干了,也没什么收益,这次来帮陶谦也是白干,但机会出现了。
    机会本来就少,草根的机会就更少,只要肯多多白干,总会逮住一次机会的。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30

主题

2382

帖子

9241

积分

宣威将军(从四品)

Rank: 11Rank: 11Rank: 11

积分
9241

人气网友

来自 31#
 楼主| 发表于 2015-9-15 12:04:50 | 只看该作者
(32)皇帝流浪记

    曹操问吕布:“我和你无冤无仇,你怎么要抢我的地盘?”吕布说:“哪是你的地?都是汉家的!”于是,双方开战,曹操大败,差点被吕布捉住。
    此后再战,互有胜负。兖州若归曹操,对袁绍的威胁就小,若归吕布,对袁绍的威胁就大。所以袁绍发兵五万来助曹操,终于打跑了吕布。曹操重新夺得兖州。
    且说皇帝在长安。李傕郭汜二人失和,各集兵马数万在长安城下厮杀,李傕乘乱将皇帝抢到营中,郭汜不见了皇帝,便抢尽宫女,焚烧宫殿。次日,郭汜又来,声称要杀反贼救皇帝。
    傕曰:“我是保驾,何为反贼?”汜曰:“你是劫驾,何为保驾?”傕曰:“不须多言!我两个单挑,都不许用兵,赢的便把皇帝取走。”二人就阵前厮杀,不分胜负。
    朝廷官员六十余人,来劝郭汜,郭汜竟将众官全部拘捕。自此,一人劫天子,一人拘公卿,二人每天约好时间出来布阵厮杀,一连五十余日,死者不计其数。
    皇帝饥饿,向李傕要米肉,傕大怒:“早晚供你吃喝,你还要多少!”遂给以腐肉朽粮,臭不可食。皇帝骂曰:“逆贼如此欺我!”无奈,只好求助于贾诩,贾诩因李傕屡不听劝,便答应愿为皇帝效力。
    贾诩设计让李傕部下杨奉造反,自此李傕渐衰,杨奉不能胜,逃窜而去。
    皇帝乘隙逃走,欲东归回洛阳,郭汜得知,率兵赶来劫皇帝,皇帝哭告诸大臣:“奈何?奈何?”众皆失色。这时,被李傕打败的杨奉正躲在此处,闻讯赶来救驾,杀退郭汜二十余里。皇帝又落到了杨奉的手中。
    次日,郭汜又杀来。帝大惊,危急之中,董承(皇帝之舅,董太后之侄)引军纵马从东南来救,大败郭汜。于是,董承、杨奉二人保驾皇帝,连夜东奔。
    郭汜回去,撞着李傕,二人言:“皇帝若到关东,必令诸侯讨伐我等。”傕曰:“我与你合兵一处,杀了汉君,平分天下!”汜大喜。二人又合好,于路劫掠而来,所过一空。
    皇帝将一切御用之物,尽皆抛弃,夺路狂奔。杨董二人发急诏就近招兵救驾。有韩暹、李乐、胡才等三处啸聚山林之强盗,听说救皇帝可以赦罪赐官,便率众前来救驾。
    董承不得已而用贼,三贼发誓力保皇上。与傕汜交锋,胡才被杀。追兵将至,皇帝急弃车驾,奔至黄河边。李乐寻一小舟,载帝与皇后下船,岸上有争船者,李乐尽砍于水中。哭声震天。
    次日,皇帝封李乐为征北将军,李乐又强勒皇帝封赏手下人约两百多个官职,然后起驾前行。李乐专权,殴骂百官,故意送浊酒粗食与皇帝,皇帝难以下咽。
    董承、杨奉欲护送皇帝回洛阳,而李乐要逼皇帝去别处。董承不依,于是,李乐投靠李傕、郭汜,三贼一同劫驾。
    李乐追来,皇帝心惊胆战。杨奉斩了李乐,保护车驾过关。皇帝进入洛阳,见宫室烧尽,满目皆是蒿草。暂盖小宫居住。改为建安元年。皇帝无所得食,大臣以野菜充饥,饿死者近半。
   李傕、郭汜领兵追来。皇帝大惊,弃洛阳投关东以避难,又急发诏书请兵呼救。最近的曹操,在兖州已有根基,得诏书大喜:“若不早图,人将先我而为之矣。”遂来救驾。见皇帝形同乞丐,便以好酒好肉款待之。
    李傕、郭汜知曹操兵到,议欲速战。贾诩谏曰:“不可。曹操兵精将勇,不如投降。”傕怒曰:“你敢灭我锐气!”拔剑欲斩诩。是夜,贾诩不辞而别,单马回乡去了。
    曹操击溃李傕、郭汜。杨奉、韩暹两个惧怕曹操,也引军离去,投奔了袁术。
    至此,皇帝最终落于曹操之手。曹操自封为最高级别的大将军,手下将士,个个封官。朝廷大务,先禀曹操,后奏天子。
    皇室何以落得如此狼狈之地步?其根源皆由皇室的铁杆势力外戚宦官被消灭所致,从那个时候起,命数已定,再无回天之力。
    汉献帝的每一步选择,都是:“不得不保命。”因为他只有这一个选择,所以也就不存在什么优选策略可言了。
    汉家皇室的故事告诉我们:优选策略不是常有的,关键的地方只要错一步,将导致后面无穷的被动。在这些被动事件中寻找任何原因,其意义都不大。
----------------------------------------------
    (汉献帝一生历经董卓、王允、吕布、李傕、郭汜、杨奉、董承、李乐、曹操、曹丕,等无数乱臣贼将,相比而言,居然还是那个奸臣董卓待他最好啊。)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30

主题

2382

帖子

9241

积分

宣威将军(从四品)

Rank: 11Rank: 11Rank: 11

积分
9241

人气网友

来自 32#
 楼主| 发表于 2015-9-15 12:05:48 | 只看该作者
(33) 挟天子以令诸侯
    皇帝落到了曹操的手里,曹操要想以皇帝的名义指挥命令天下各路诸侯,其实也没那么简单。因为竞争中的选择总是双向的:你可以选择指挥别人,别人也可以选择“服从”或“不服从”。
    弱者不愿服从命令,他可以寻找借口婉转拒绝;强者不愿服从命令,他就胆敢公然抗旨不遵。
    曹操挟天子以令袁绍,被袁绍大骂一顿:“不是老子三番五次的救你小命,你早就死翘翘了!”
    曹操惧怕袁绍,叫皇帝加封袁绍为太尉,太尉虽是三公之首,但还有大将军居三公之上,袁绍仍不服气,曹操只好把自己的大将军也让给袁绍,才没扯皮了。袁绍要打公孙瓒,曹操帮他搞正式批文,如此,双方失去冲突,暂时都勉强满意。
    皇帝仅仅只是无形资产,具有一定的收藏价值,要到什么时候才能增值呢?要等到曹操真正成为最强的诸侯时,价值才是最大的。因为皇帝发布的命令,只有通过最强硬的执行力来配合,才可以顺利实施。
    自西北集团溃败后,天下最强硬的诸侯是袁绍,其次袁术。因此理论上:皇帝只有落在袁绍的手里,威力才是最大,才是“预算”上的“天下一统的成功率最高,且耗时最短。”
    而曹操挟住天子后,根本就“令”不了二袁,所以,挟天子以令诸侯对此时的曹操来说,就只是一句空话,其背后真正的用意是:不让二袁挟住天子以令他。
    虽然皇帝在曹操手里并不能起到决定性的作用,但还是可以为曹操提供诸多行动上的方便。下面两个计谋便是:
    曹操想得到徐州,徐州被刘备占着,曹操大骂:“老子费那么大劲没弄到,他倒好,白捡了一个徐州!”又想打刘备,但是,吕布当时战败后就来徐州投奔了刘备,曹操十分顾忌吕布,不太好办。荀彧向曹操献出“二虎竞食”之计:
    所谓二虎竞食,就是让徐州的刘备和吕布二人自相残杀,无论谁杀了谁,对曹操来说,都是好事,坐收渔人之利。
    1. 刘备虽得了徐州,但还没有皇帝的正式批文。(名义上不甚合法。)
    2. 曹操有条件帮刘备弄到皇帝的正式批文,刘备就必然欠曹操的人情。
    3. 曹操帮刘备弄到正式批文的附加条件是:刘备必须杀掉吕布。
    刘备的正式身份只是平原县令,暂代徐州牧,而吕布是中央朝廷的奋武将军,他来之后,徐州就应该归他,这是必然的。若徐州归了吕布,必然对曹操的威胁大些,若归了刘备,则威胁相对要小。
    于是,曹操奏请皇帝,故意抬高刘备身价,封刘备为征东将军领徐州牧,并附密书一封,送到徐州。这样刘吕必为争夺徐州而相互厮杀。刘备很感激曹操,但却不愿杀吕布。因为杀了吕布,曹操如果再来打徐州,就会相对容易些。
    吕布很恐慌,刘备把曹操的信拿给吕布看,吕布泣曰:“此乃曹贼欲令我二人不和也!”刘备曰:“兄勿忧,刘备誓不为此不义之事。”吕布再三拜谢。
    如此,一个最高级的官员和一个最低级的官员混到了一个位置上。二人可谓患难之交,相处的非常融洽。双方都很理智,没有上曹操的当。
    “二虎竞食”之计被刘备吕布识破而落空,荀彧一计不成,再设一计,名曰“驱虎吞狼”:
    曹操得到徐州后,是想与南边的袁术争锋。既然现在得不到徐州,那就干脆让徐州兵去和袁术火拼消耗,这样,无论谁胜谁负,对曹操来说,都是好事,坐收渔人之利。让两个敌人互相攻击,此所谓驱虎吞狼。
    在这一局的决策中,曹操下圣旨叫刘备攻打袁术。
    因为刘备比袁术弱,所以有可能选择不去,找个理由推脱掉。为了逼刘备去,曹操又派人秘密通知袁术,说刘备上表皇帝说袁术的坏话,并且想密谋夺取袁术的地盘。
    袁术本来就想得到徐州,对刘备这个织席卖鞋的草根能挤身诸侯很是不满,什么?你想打我?我正要打你呢!所以二话不说,发兵来打刘备,刘备就不得不应战,并且又有圣旨叫他打袁术。
    这样一来,袁术刘备之间爆发战争,就是不可避免的了。曹操的妙计终于得逞。  
    从中我们可以看到:曹操之所以挑唆能得逞,关键因素是袁术本来就想得到徐州,只是没有借口,曹操利用皇帝之便为二位交战提供了借口,加速了双方的矛盾。
    虽然皇帝在二袁眼里只是废品,不怎么稀罕,但曹操却最大限度的发挥利用了这个已经贬值皇帝的最大功用,从而没有造成资源浪费,这是曹操与二袁最大的区别。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74

主题

1322

帖子

5796

积分

宣威将军(从四品)

Rank: 11Rank: 11Rank: 11

积分
5796

人气网友

33#
发表于 2015-8-28 20:37:46 | 只看该作者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23

主题

2678

帖子

1万

积分

忠武将军(正四品)

Rank: 12Rank: 12

积分
11636

人气网友

34#
发表于 2015-8-28 20:42:09 | 只看该作者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5#
发表于 2015-8-28 21:35:53 | 只看该作者
远古不错,也希望在乐聚火起来。
新盐城乐聚社区[www.xycsq.com]—————新盐城的成长有您的参与会更精彩! 天天茶馆版块:上至天文,下至地理;嬉笑怒骂,皆成文章。欢迎您的到来。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6#
发表于 2015-8-28 21:52:05 | 只看该作者
写得很不错。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53

主题

2462

帖子

9678

积分

宣威将军(从四品)

Rank: 11Rank: 11Rank: 11

积分
9678

人气网友

37#
发表于 2015-8-29 10:26:40 | 只看该作者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好有气势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30

主题

2382

帖子

9241

积分

宣威将军(从四品)

Rank: 11Rank: 11Rank: 11

积分
9241

人气网友

38#
 楼主| 发表于 2015-8-29 11:08:45 | 只看该作者

全文60章,大约要一个月发完吧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00

主题

970

帖子

3537

积分

定远将军(正五品)

Rank: 10Rank: 10

积分
3537

人气网友

39#
发表于 2015-8-31 09:28:38 | 只看该作者
不错呢,更新呀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30

主题

2382

帖子

9241

积分

宣威将军(从四品)

Rank: 11Rank: 11Rank: 11

积分
9241

人气网友

40#
 楼主| 发表于 2015-9-1 11:03:13 | 只看该作者

这几天没有空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30

主题

2382

帖子

9241

积分

宣威将军(从四品)

Rank: 11Rank: 11Rank: 11

积分
9241

人气网友

41#
 楼主| 发表于 2015-9-1 11:04:26 | 只看该作者

今天有空再更新几回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30

主题

2382

帖子

9241

积分

宣威将军(从四品)

Rank: 11Rank: 11Rank: 11

积分
9241

人气网友

42#
 楼主| 发表于 2015-9-1 11:09:00 | 只看该作者

我没有啊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使用高级回帖 (可批量传图、插入视频等)快速回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Ctrl + Enter 快速发布  

发帖时请遵守我国法律,网站会将有关你发帖内容、时间以及发帖IP地址等记录保留,只要接到合法请求,即会将信息提供给有关政府机构。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