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根问祖在盐城,饮水不忘起源根——安徽宋氏祖地宗亲来上冈“宋小郎”家族寻根!

   寻根问祖在盐城 饮水不忘起源根——安徽宋氏祖地宗亲来上冈“宋小郎”家族寻根

      参天之木、必有其根,怀山之水、必有其源。中国人重孝道,从古时起寻根溯源是每个人的愿望,它是文化的传承,是心灵的归依,更是弥足珍贵的血缘见证。不管在什么地方,不管漂泊多远,他总要寻找自己的根。即使一万年以后,我们的子孙仍然能够知道自己的祖先、自己的根。中国也正是这样的力量,把整个家族、宗族、民族紧紧地维系在一起,坚不可摧,世代永继,使我们伟大的中华民族五千年文明持续至今而从未中断。

      清代上冈宋氏是名闻淮南、富甲一方的大盐商。祖籍安徽歙县上丰乡上丰村,从康熙中叶起,宋氏家族在盐业经济舞台上活跃了200多年,堪称建湖历史上首富。 曾流传这么几句话:“上冈宋小郎,一道道院门墙,镇上八条街,乡下十里长。石桥头向南,高楼望海洋。”“高楼望海洋”就是说的宋楼。青石路是由当时镇上的大财主宋小郎出资兴建的,他拥有良田数万顷,房屋无数间。除了一座宋家大院外,沿街修建百间门面房用于出租,为繁荣上冈市场作出过贡献。宋氏发迹后,开始重视当地的市井建设和发展社会福利事业。首先把上冈方圆三里内的地盘全部买下,用来扩大镇区面积,并大兴土木,捐资整修北大街,兴建西大街,在镇东西两头建造歇脚亭和圏门。又在东、南、西、北四条大街交汇处,独资创建角头街,建有上千间市房,除自家经商外,还租赁给其他商家在此经营,使其成为市井繁荣、店铺林立的商业中心。角头街既是宋氏的经商之地,也是宋氏家族的住所。宋氏宅第宏敞,不仅大厦高堂,且有园亭楼榭之胜。祖屋大门面街,前后门分别有“前有砂墩(灯)高照,后有泰山相脉”之意。庭院错落有致,雕梁飞檐,一派富丽堂皇。值得一提的是宋道勋的次子宋端甫,人称宋小郎,为人精明能干,极善经营,就连建筑也都在行。比如盖房子需要多少木材,多少砖瓦,铺路要多少条石,他都能精确地计算出来。体现历史、文化特色的角头街,布局工整,格调雅致,都是按照他的设想去构建的。他一生无特殊嗜好,把精力全用在兴家立业上。每次运盐外销,他都嘱咐空船返回时捎回木材和砂石,以备修桥铺路,于是便有了座座石桥,有了角头街,有了楼台殿阁,有了绵绵延伸的条石路面通向鳞次栉比的房宅。

       那时的角头街与其说是上冈镇的,还不如说是宋家的更准确些,无论是商铺还是住宅,几乎都是宋家家产。宋家仅西仓房就有99间半。角头街的西北角是宋家的宅院,徽派建筑的布局和格调,东西两个院落各有数十间。后东北角是博场,有杂技团、剧团表演的台子,远在山东、安徽、河南等地的马戏、杂技、武术,还有四川、广西等地的杂耍班子都常过来表演。逢年过节和婚寿喜庆的夜晚,宋家在博场内燃放烟火,请戏班唱戏!有句话是说他家的灶地东至浪响三十里,浪响是一个很虚的词,可见他家家业的丰厚,宋家的灶地南抵盐城,北与阜宁交界。黄沙港河原来叫黄沙河,最初是宋家独自挖开的运盐水路。他家的裕隆银号是地方历史上最早的钱庄,扬州、盐城等地也有宋家的商号及产业。宋家信誉很高,银号开出的庄票在北京、九江、南昌等地都可以兑现!

      在2024年12月19~21日,上冈宋氏宗亲们迎来了一个令人感动的时刻:宋卫群,原黄山市歙县税务局副局长,《上丰志》编辑;宋隆华,原黄山市徽州区外经贸委主任;《上丰志》主编;祁岳松,原黄山市歙县人大农业与农村工作委员会主任,《上丰志》编辑,满怀着渴望与敬仰,跨越千里来到盐城上冈镇寻根问祖。从家乡出去工作的宋庆山夫妇俩从苏州;宋卫东,宋庆山堂弟,盐城某中学老师,特地从盐城赶回来陪同、接待!

      在上冈隆事达酒店欢迎会上,两地宗亲本着同根共祖一脉相承之亲,互叙衷情、真诚交流。宋庆山真诚欢迎祖地宗亲到这里寻根访祖携手并进,感谢安徽宗亲惦念我们,今天共同见证历史的变革渊源关系!两地宗亲们都认为:家族文化是宗祠文化的呈现,家族文化缩小了就是小家文化,放大了就是民族国家文化,祠堂是家族文化的支点所在。由于历史原因,许多家族的家谱在当时社会的背景下丢失、严重损毁,导致这些家族没有成书的家谱资料,只能靠邻里、亲友间的口语相传,也为寻根问祖带来了巨大的难度。这次来就是希望通过各种渠道,增强两地宗亲的凝聚力、为增进两地经济和文化交流尽一份力。上冈地方文化公益志愿者陶德成分别向其转赠了由原上冈镇档案室主任、原冈北居委会书记杨成忠同志赠送的宋道勋1963年版毛笔档案的复印件!

       12月19号下午,寻访团一行来到了新安会馆旧址(现建湖县上冈高级中学原老食堂处),据《建湖文史网”记载:太平天国战争期间,安徽歙县商人为避战乱,一次迁入上冈经商的就有15家。后建有镇江帮的京江会馆和安徽帮的新安会馆,用以联谊乡情。道光二十八年(1848),安徽人宋日新在上冈开办当典,当典有106间房,在小镇上算是规模较大的!”

微信截图_20241228131451.png

       它在民国初是上冈慈善组织——尽心粥厂(在会馆东边向北100米巷内向东原有四字门头,可惜1972年左右拆毁),后又改名为新安会馆,路东巷内墙上有字,依稀可见有几块砖头上“新安会馆”字。大约在上世纪五十年代和七十年代在部份拆除老新安会馆重建的,现基本保存完好!

       在上冈老公社即宋小郎住宅旧址处,这里曾作为新兴场盐务衙门,民国时期为盐城县十四区政府和上冈总商会,解放后为上冈人民公社驻地,后为建湖县第二人民医院公房!现仅存老上冈广电站北侧二幢八间的旧居,尽管已于上世纪五十年代部份重建,但其木柱、石鼓、门条石仍依旧存在,有清末民初时的建筑风格,又体现盐城当时的历史经济文化水平和建造者的审美情趣,文化底蕴十分深厚。在这里现场航拍了数百年历史的老角头街和民居三维图,获赠了本地于1917年曾获得巴拿马国际金奖的三伏酱油。

       12月20日下午大家来到了上冈镇宋楼村,据建湖县志记载:清代中期,宋家从安徽逃荒落脚上冈镇西河头(现上冈酱醋厂西门处),多年后逐步发迹。宋氏在上冈镇建了宋氏公馆(原上冈公社党委驻地),又在宋楼村东南买了三百余亩耕地,砌了仓房,取名宋家仓房。在耕地四周做大圩,为防止大水淹没良田,取名宋家大圩。当地老百姓给宋家种的粮食都要交到宋家仓房入库,为更好地看护宋家仓房,宋家在现村部办公楼东南角建了一座的木质更楼。就因为这个更楼,人们称这里为宋家楼。可惜这座楼于上世纪八十年代宋楼花炮厂扩建办公楼拆除了,今天在知情人带领下,终于找到了确切位置!

微信截图_20241228131444.png

微信截图_20241228131435.png

      在建湖县城的某养老院,这里窗明几净,环境整洁,大家带着水果看望了80岁的宋祖希老人,他提供了祖辈用毛笔小楷端端正正地书写的家族分支的资料,详细记录这一支从安徽来冈后的发展脉络,这里以家族聚居地为核心,以辈份编排世系,条理清晰、结构简约,材料聚焦亲情凝聚、祖训传承,纠偏补漏,融入时代精神与家族新篇。

       12月21日大家又参观上冈老街今年以原宋氏“石头街”为原型新建的步行街、原串场河码头、新兴场盐务衙门(老镇中内)、宋氏99间半仓库(原宏兴蛋厂、现轻通厂大门东侧)、大盐曝场(现上冈粮管所处),沿盐河北侧的缉私盐木闸旧址等处!因同来的祁先生祖上曾从徽来本地,后又返回了家乡,这次特地提及祖辈曾多次提到本地的黄烧饼和鱼汤面,今天共同品尝后赞不绝口,认为应该还保持了原来的原汁原味!同时对这次认祖归宗活动上冈宗亲所做的接待工作表达了诚挚的感谢。

微信截图_20241228131427.png

从左到右:祁岳松、宋隆华 宋卫东、宋卫群(居中)、宋庆山夫妇、陶德成

        家和则国和,族兴则国兴。  先人历经千辛万苦,开创家族事业,育人为本,做出了巨大且重要的贡献,我们不能忘更应激励后辈,让后辈也学习并牢记其精神,这也是寻根问祖的意义所在。那些教人学好向善、爱国兴家的内容,是具有更永恒价值的。岁月如梭,跨越了数百年的时空,让我们在宗亲的内容牵引下。更好地弘扬家族文化,振兴家族经济,携手同行,共同书写更加美好的未来!

建湖县上冈广电站陶德成

暂无
暂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