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2日,当盐城晚报记者来到阜宁县芦蒲镇左范村六组杨永英老人家时,她的三儿子正站在门口,陪坐在门口吹凉的老人唠嗑。杨永英老人1910年7月生,住芦蒲镇左范村6组,世代种田,生有7个子女,现主要跟着还在村里居住的两个儿子过日子。
原标题:阜宁芦蒲106岁老人杨永英—— 做鞋支前不怕苦 锄草施肥勤为先 7月2日,当盐城晚报记者来到阜宁县芦蒲镇左范村六组杨永英老人家时,她的三儿子正站在门口,陪坐在门口吹凉的老人唠嗑。杨永英老人1910年7月生,住芦蒲镇左范村6组,世代种田,生有7个子女,现主要跟着还在村里居住的两个儿子过日子。老人的三儿子范效前,今年也已经59岁了,他告诉记者老人这几年耳有点聋,说话大声才能听见。 “我母亲在抗战时期,和父亲一道推独轮车支过前。他们将粮食放到独轮车上,父亲推车母亲拉,为驻守在阜宁的部队运送物资。”二儿子范效坤讲述道。“1944年,我母亲送大哥随黄克诚师长参军抗日,经过抗日战争、解放战争和社会主义建设,大哥扎根边疆直至离休,现还在新疆。 淮海战役打响,杨永英就与村里姐妹们为部队做军鞋300多双。“我把做好的布鞋收集起来,和丈夫一块推着自家的独轮车,将粮食、布鞋送到徐州。我们不认得去徐州的路,就随着支前的人流向前走,具体走多少天真的记不清了。”杨永英老人这样告诉记者。 杨永英老人一字不识,但她教育子女,作为农村人当以勤为先。在两个儿子的印象中,少年时的他们,母亲是不准睡懒觉的。每天早晨7点钟,无论春夏秋冬都得起床。她和子女们说:早起三光,晚起三慌。早起才能将事情做好,晚起就会慌慌张张,很多事情都做不好。 老人一直坚持干农活到102岁,这几年身体不好才没下地。“婆婆是个闲不住的人,我们不让她做事,但她一下床,就到家前屋后的自留田里锄草施肥。要不然就是喂鸡、喂猪,或者刷锅洗碗。”二儿媳马长英说。 “日常生活中,婆婆喜欢吃素食。”提到老人的生活习惯,三儿媳孙长君如数家珍。“早饭一般1碗玉米糈子或大麦糁子粥,外加一块饼就行了;中午吃米饭一小碗,烀烂的五花肉吃块把,喜吃蛋炒韭菜,炒、烧马铃薯、豆荚等蔬菜;晚饭和中饭吃得差不多。她口味偏重,忌食辛辣,鸡鸭鹅从不食用。” “婆婆是个心急的人,她有事就说,但从不往心里记。几十年了,我们吵过但相处和睦,因为婆婆是个心直口快的人,从来没坏心眼。以前家里穷,婆婆有口吃的,先给孩子,从不藏私、偏心。”两个媳妇这样评价老人。 如今杨永英老人一家5代同堂,共58口人。好大一个家,其乐也融融。
自己整理房间被褥。
外曾孙张晨喂老人吃冷饮。
早早起床晾晒衣服。
和在家的晚辈合个影。
二儿媳马长英给婆婆梳头。
帮忙干些家务活。
三儿媳孙长君陪婆婆唠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