弶港,一个整天与海鲜做伴、洋溢着海味的天然渔港。这里的百万亩滩涂上,盐蒿、芦苇摇曳,沙珩、港汊纵横,鱼虾蟹贝和鸟类甚多。俯瞰黄海之滨的版图,它仿佛漂浮在海边的一朵绽放的“莲花”,又宛若藏掖在海边的一颗熠熠闪光的“珍珠”。
泥螺、文蛤、竹蛏、条虾、梭子蟹,鳗鱼、鲳鱼、舻鱼、鳓鱼、马鲛鱼……乃是弶港闻名遐迩、令人垂涎的“山珍海味”;那雪白的棉花、金灿灿的柿子林、绿油油的花生地,以及那随着风儿“哗啦”作响的豆荚,则更是弶港人荒滩变黄金的大型“魔术”;那一片连着一片的波光粼粼的海水鱼塘,那贝类养殖基地、紫菜加工基地、中华鲟自然保护区,浓郁环保气息的风电场、似阅兵方阵的太阳能光板……构成了弶港一道又一道靓丽的风景线。尤其令人神往的是,那星罗棋布的东沙岛、高泥岛、牛角沙、蒋家沙、天宝沙等30多个辐射性沙洲和岛礁,像一个个“聚宝盆”似的。这些沙洲和岛礁均保持着原生态,其鱼类、鸟类、贝类、甲壳类、爬行类、哺乳动物、海生植物等多达1600余种。CCTV“走遍中国”和“欢乐中国行”节目均拍摄了弶港许多精彩的镜头,诸如饶有趣味的与鹤同舞的滩涂采贝、造木船时的“排斧”、震撼人心的“渔工号子”等,都给人留下了难以泯灭的印象。
曾经煮海为盐的弶港,下辖蹲门、挡潮闸等多个渔港,委实是风情万种。令人记忆犹为深刻,瞥一眼便不能忘怀的还数那激动人心的“接港”。每逢大潮汛,也就是涨大潮的时候,乃是弶港人接港的日子。那天,汹涌的潮水漫至海边的沙滩上,并逐渐漫至接港人的脚下。那挂帆出海归来、鱼虾蟹贝满仓的大小船儿,在一群群海鸥的“护航”下,沿溯着涨潮的潮水缓慢地驶向岸边。不一会儿,人头攒动、人声鼎沸的接港的海滩便像炸开了锅似的。您瞧,那翘首盼望丈夫很久、梳妆打扮得有些花枝招展的女人,不顾沙滩的泥泞,疾速奔向自家的船头;那携带大箩小筐、数以百计的鱼贩子,则挽着袖子、卷着裤腿,争先恐后地抢购着刚刚卸船的各类“海鲜”。顿时,那船儿落帆的碰撞声、搬运海鲜的吆喝声、买卖海鲜的讨价还价声、装货车辆的轰鸣声、海鸥在上空盘旋的鸣叫声……汇成了一首美妙绝伦的“接港交响曲”。
这里的渔港文化也很是耐人寻味。弶港有两个颇有名气的“团”,一个是“渔妹子艺术团”,一个是“夕阳红渔号合唱团”。那“渔妹子艺术团”由10余名中青年渔家妇女组成,遴选的都是当地的能歌善舞的佼佼者。她们经常头戴斗笠、身背鱼篓,出现在码头、船头,其自编自演的《采贝》《接港》《红帆颂》《滩涂美》《女民兵舞》等节目,颇有渔港特色,散发着一种诱人的馨香。那“夕阳红渔号合唱团”则是清一色的“姥爷”,平均年龄在60岁左右。他们一辈子在海上漂泊,海上的大风大浪让他们练就了一副副粗犷的嗓子。他们“给力”表演时,经常是头围毛巾、手执缆绳、身穿笼裤,韵味十足的“起锚号子”“起网号子”“测水号子”“摇橹号子”“拔篷号子”……喊起来抑扬顿挫,富有穿透力和阳刚之美。正是在他(她)们的影响下,弶港人的夜生活愈发显得丰富多彩。每当夜幕降临、华灯初上,从弶港的渔美人商业街到海风习习的海边滩涂,PK渔歌的、练习琴器的、趣学渔工号子的,跳迪斯科、跳街舞、跳健身舞、跳骑马舞、跳沙滩舞的,三五成群,比比皆是。而且在海潮、海鸟、渔舟、渔火和绚丽晚霞的映衬下,越发显得妩媚多姿,活力四射……
弶港还是一个具有光荣历史的“红色之港”。抗战时期,弶港渔民踊跃支前参战,并在粟裕、陶勇的组织指挥下,由最初的“渔民抗日自卫队”壮大成了“海防团”。他们驾驶200余艘渔船穿梭于黄海沿线的苏、沪、鲁之间,先后参加海上战斗30多次,运输各类军需物资万余吨,成为海上“流动的仓库”“流动的医院”“流动的游击队”……央视拍摄的文史纪录片《红帆船》就翔实地再现了弶港“海防团”智勇抗敌的感人故事。弶港“海防团”建立的海上生命线,是真实版的《51号兵站》,正如纪录片《红帆船》解说词所言“他们是我军最早的海上作战力量,他们创造了人民海军的传奇开端……”
海霞渔火波光潋滟辉映茫茫滩涂;
鱼跃海潮禽鸟鼎沸鸣奏渔港欢歌。
作为国家一级渔港并享有“苏北小香港”美誉的弶港,其魅力是无穷的。踏着改革开放和沿海大开发的脚步,昔日的“丑小鸭”已逐渐演变成风姿绰约的“白天鹅”。这不,那掩映在绿色丛中的鳞次栉比的渔港楼宇,那四通八达的沿海通衢,那如火如荼的“江苏第一围”——条子泥匡围工程,那规模日益庞大、效益日趋凸现的“风光产业”(风力发电、太阳能发电),那运筹之中的指日可待的深水港建设,无不向世人昭示着惊人的“弶港速度”……
毋庸置疑,这个盐碱地上崛起的渔港,她的明天会更加辉煌!
祝福您,弶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