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盐城乐聚社区

家乡在心灵回归的路上——汪曾祺的故乡情结

[复制链接] 3
回复
2504
查看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楼主
跳转到指定楼层
分享到:
发表于 2015-7-19 12:08:38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饕餮先生 于 2015-7-19 12:09 编辑

    元宵佳节,酉时之子

  民国九年,1920年,正月十五。这天是元宵节,高邮城处处挂起了红灯笼,满眼都是舞龙、荡湖船,送麒麟等民俗喜庆节目。当人们沉浸在新年的祈福之中,城北科甲巷汪家大院诞下一男婴,这个孩子便是日后在中国文坛享有盛誉的汪曾祺。彼刻正是日落时分的酉时,一声响亮的初啼,划破初春的暮霭,似乎兆示着这个甫降人间的孩子,将有一个不同凡响的未来。而这一天,也是唐代诗人白居易的诞辰日。

  汪家似与节日有缘。汪曾祺的姐姐生于七月初七乞巧节,而其生母,生肺痨离世那天,是七月十五,即民间的“鬼节”!不知其间有何玄妙?汪曾祺既生于元宵节,自然对这一天格外钟情。汪老至晚年仍记得,小时候这样过生日:“到了那天,总要鼓捣一个很大的、下面安装四个轱辘的兔子灯,晚上牵了自制兔子灯,里面插了蜡烛,在家里厅堂过道里到处跑,有时还要牵到相熟的店铺中去串门。”(《我的家》)家乡上元夜摇曳的烛光,一直映照在他记忆的深处。

  汪曾祺在写高邮时说,“江浙一带人见面问起我的籍贯,答云高邮,多会肃然起敬。曰:你们那里出咸鸭蛋。”好像我们那里就只出咸鸭蛋似的!作为汪先生的故乡人,我读到这样的文字不禁莞尔。这样的经历,外出的高邮人几乎都曾遇到过。高邮咸鸭蛋之声名在外,诱人可餐,实在因为那里的水荡多,高邮麻鸭本品种优良,再兼以螺蛳和小鱼虾为天然饲料,营养丰富,下的蛋自然也好。不过,让我辈感到荣幸的是,今日提及高邮,人们除对咸鸭蛋赞不绝口,还会对汪曾祺肃然起敬,会说,哦,汪曾祺也是你们那里的!就连国家领导人,在提到高邮时也说:“高邮还有个汪曾祺。”许多人正是通过汪曾祺的作品,认识了高邮,并了解那里韵味十足的风土人情。秦观是高邮最大的文人,此后虽有明代散曲家王磐、清代训诂学家王念孙父子,终究名家、大家为数不多。当代有了汪曾祺,“风流不见秦淮海,寂寞人间五百年”的慨叹就此可以休矣。

    除江阴高中三年,汪曾祺在家乡只生活了十六年。但这十六年的记忆,对汪曾祺的一生却有着深远影响。他的女儿犹记得这样一件事,粉碎“四人帮”后,电视里播映大量的老电影,有一天是《柳堡的故事》。“插曲一唱,爸马上竖起耳朵听,继而放下手里面文章,兴冲冲地奔向那台九吋的电视机。他端坐在那儿,聚精会神,那里平平淡淡的情节竟使他感动不已,眼中炯炯地射出亮光……”并且一口断定:“这是我家乡的事!”柳堡在宝应县,与高邮比邻,其自然风貌大类相似。“你看河边的大水车,那是我们家乡最典型的风景,那支歌是怎么唱的来着?”汪曾祺不禁哼起插曲“十八岁的哥哥哟,惦记着小英莲……小英莲!这是我们高邮姑娘的名字,我们家乡的女孩子,尽是小名叫作莲子的,大莲子,小莲子……即使不是高邮的事,也一定是在那儿拍的!”

  后来,由陆建华先生策划,江苏电视台为汪曾祺拍了一部专题片,片名即《梦故乡》,大部分镜头采自高邮的风光。汪曾祺把这部片子看了一遍又一遍,儿女逗趣地说:“表现不俗,可以评一个最佳男主角”,汪曾祺竟未回话,女儿猛回头,一下子惊呆了:父亲直直地盯着屏幕,泪水顺着面颊直淌下来!

  能不忆家乡!家乡的风物景致,其一草一木,抑或一人一事,不由分说地成为汪曾祺小说中最为让人津津乐道的细节。原来,他是在以另一种方式重返家园,梦回故乡。


    名士风度,父子相沿

  著名作家叶兆言曾说:“和汪曾祺接触过的人,都应该有这样的体会,那就是他确实有本钱做名士。”是真名士自风流,做名士的第一个本钱是要博学多才。汪曾祺的文学成就时人尽知,除了这个,他还有别才,琴棋书画,起码占了三样,汪老的书画多有示人,其功底和韵味,自不待言。一般人想不到的是,他亮开嗓子、摆起阵势即能昆曲,拿起笛子、看着工尺谱能亦能伴奏。他嗜酒到了不要命的地步,曾自撰藏尾联“断送一生唯有,消除万虑无过”,后头藏着个“酒”字。落拓江湖载酒行,好喝酒、能喝酒是做名士的第二个本钱。其实汪曾祺的这些“本钱”都是打从他父亲那里一路相承而来的,也可以说,是19岁外出求学前在高邮打下的“底子”。

  汪曾祺的父亲汪菊生当年就是高邮的一位名士。其一生风流俊雅,擅长治印与绘画。别人画画是消遣,汪菊生画画则不惜工本,花费惊人。扬州画家吴笠仙的菊花有名,菊图按朵论价,每朵大洋两元,汪菊生竟请他画了一套菊谱,花了几百大洋。受父亲影响,汪曾祺自小即喜画画,不过汪菊生并不指点儿子,只在一旁观看。倒是父亲收藏的画谱让汪曾祺受益不小,从小翻来翻去,然后胡乱涂抹。幼学如刻,贯穿一生,晚年汪曾祺以书画为乐,甚至下面条等水开的工夫,也能画一幅荷花。有内行说汪老的字比画更胜一筹,这也是小时候在父亲的建议下写“张猛龙”的结果。汪菊生还会摆弄各种乐器,弹琵琶,拉胡琴,笙箫管笛,无一不通。常带了一帮同好在大花厅里吹拉弹唱。汪曾祺初中时即爱唱戏,父亲拉胡琴,儿子唱。儿子学校开同乐会,他到学校去伴奏。汪曾祺在西南联大参加学生剧社,再后来到京剧团做编剧,尽管前者出于爱好,后者为命运的安排,但倘若不是自小受其父亲的影响,在梨园里亦未必如鱼得水。汪菊生还喜欢养花养蟋蟀养金铃子。这些都是名士的“时尚”。汪曾祺与汪菊生是“多年父子成兄弟”的那种,这一“家风”传了下来,汪曾祺家里也是“没大没小”,儿女们甚至孙女外孙们,都可以直呼他“老头儿”。多才多艺,热爱生活,为人善良,处事随和,这些方面,汪家父子庶几相似。一次,单位联欢,互赠礼物,一般人都是带点家中闲置物品或随便买点什么,汪曾祺却带了一只上好的砚台,直让同事们怀疑他家里“老货”多得很。他的字画,也是随手送人,从不吝惜。如此种种做派,让人无不忆及当年,每到寒冬腊月,或者灾荒无收之年,汪家便要发放数百担米筹子,让那些饥寒之人直接到米店兑付,此等义举传赞至今。


    三位母亲,宅心仁厚

  汪曾祺自幼失恃,虽有父亲宠爱,生活无忧,其内心毕竟多了一层悲苦。好在两位继母对他视如己出,至仁至爱。

  汪曾祺曾说,生母去世时,他年方三岁。而据他的大姐巧纹说,母亲去世时,汪曾祺应是五岁。其实三岁离娘与五岁离娘都是一件让人可惜可怜之事。生母杨氏出自高邮城望族,外公杨菁曾任试用知县,杨家一向注重子女教育,后人多有成就。杨氏娘读过书,练过字,是位闺秀,惜乎体质孱弱,不幸染上“痨疾”,即肺病,娘家婆家为她四处寻医,终究不治。汪曾祺断奶后,杨氏即坚决独住一隅,自动与家人隔离,尤其不让家人把儿子抱去见她,以至汪曾祺对生母几乎一点印象都没有,甚至连她的名字都不知道。杨氏娘生前每天写一张大字以自娱,直到卧病不起。汪曾祺看过厚厚一摞母亲留下的大字习稿。

  汪曾祺的第一位继母姓张,张家是高邮南乡张家庄的地主,后来迁居于高邮南门。张氏也是自幼失母,父亲再婚后,对她关心甚少,她是跟着姑妈长大的。也许是自己有着刻骨的丧母之痛,张氏嫁入汪家后,将心比心,对杨氏留下的孩子倒是十分怜爱。有一年冬天,汪曾祺将大便拉在裤子里,张氏二话不说,赶紧打来热水给他擦洗,然后抱他上床,替他围上棉被。旧时高邮有个风俗,姑娘从娘家回婆家,要让孩子手里拿着两根点着的安息香。70多年后,汪曾祺依然记得,“拿着两根安息香,偎在娘怀里。黄包车慢慢地走着,两旁人家,店铺的影子向后移动着,我有点模糊。闻着安息香的香味,我觉得很幸福。”可以说,张氏给了汪曾祺亲生母亲般的爱。可惜的是,张氏继母也因肺病而去,刚刚得到母爱的汪曾祺又成了没娘的孩子。

  第二位继母任氏进门时,汪曾祺已17岁,在外读高中。两年后,汪曾祺远赴昆明,嗣后长达40多年未曾回家,所以与任氏娘在一起的时间并不长。不过这不影响他们母慈子孝。任氏娘比汪曾祺大不了几岁,对他很客气,称他“大少爷”,汪曾祺则对其敬重有加,因为她陪着他的父亲走过了漫长的沧桑岁月。在上世纪50年代,汪曾祺每月会寄60元回家,相当于高邮老家两个人的工资。“反右”以后,汪的工资连降3级,仍然一次寄40元给家里,虽不再是按月寄,但这勉力挤出的钱却亦可见汪曾祺夫妇的一片孝心。。即使父亲去世,汪曾祺对任氏娘与弟妹亦常有接济,尽其长子、长兄之责任。

  1981年,离乡42年的汪曾祺终于回到阔别已久的家乡,一到高邮,他即提出,要回去看娘。当时任氏娘住在竺家巷,汪曾祺见面就欲行大礼,被身旁亲友拉住,乃改为向娘深鞠一躬。1986年第二次回乡,晚宴后夜已深,汪曾祺坚持回家看任氏娘。陪同他一起回家的高邮学者陈其昌先生至今犹记,顶着满头白发、已有满堂儿孙的汪曾祺固执地在任氏娘房前的台阶上长跪不起,其情其景令人动容。任氏拉他起来,他说,我是出远门常年不归的人,这是汪家规矩。任氏90大寿时,汪曾祺写信回来,嘱弟妹们一定要代他向娘磕头祝寿。

  生母的过早离世固然给汪曾祺造成终身的遗憾,两位继母的慈爱却也让他有了另一番人生体验,收获了更多的亲情,使他在长长的漂泊岁月里始终心存几缕温暖。


   桑榆之年,梦回高邮

  科甲巷向北通向高邮东大街,那是旧高邮的一个繁华处所,街边店铺一家挨着一家。科甲巷的西边还有一条与之平行的巷子叫竺家巷。汪曾祺的祖父在高邮开有两家药店,汪家家境不错,宅子的气魄也不小,前门开在科甲巷,后门则在竺家巷。诸多的堂屋、房间、套房间,有四个天井,一大家子人住着仍显宽敞有余。宅子的北边,是两间大花厅,南边一溜的大玻璃窗,阳光明媚。汪曾祺的父亲时常邀请一些新知旧雨在此喝酒唱戏,吹弹歌舞,这种雅致的情调,或许使汪曾祺自小耳濡目染,成为他文学开蒙之内因。再北边,还有一个大花园,园中有蜡梅四株,主干粗如汤碗,近春节时,繁花满树。汪家大院与东大街之间是临街的店铺,从科甲巷到竺家巷,有豆腐店、南货店、剃头店等九家店铺。汪氏两家药店之一的保全堂,就在这条街上。少年汪曾祺经常在此玩耍,在他的故园记忆中,这里无疑是最清晰的一段,以至于他以高邮为题材的《受戒》、《异秉》、《故里三陈》、《侯银匠》等小说,都可以在这条街上找到原型,或成为其经典小说的文本源头。

  这些年,汪曾祺故居不时有远道而来的造访者,他们多多少少带有一种朝圣般的心情。王安忆夫妇去年悄然去高邮,出租车复三轮车,七拐八拐,一路打听到汪曾祺的故居,如此虔诚,只因为那里曾有汪老的足迹与身影。不过,今日所见的汪曾祺故居仅为60平方,乃当年汪宅后门旁的小偏屋。其胞弟汪海珊曾绘制汪宅的平面图,从图上看,现存的这几间偏屋应是当年的柴草房,而正屋早在私房改造时即归了公。汪曾祺晚年曾希望房管部门能归还一点祖屋供其回乡暂住,他在信中说:“曾祺老矣,犹冀有机会回乡,写一点有关家乡的作品,希望能有一枝之栖。”然此区区愿望,直至汪老去世,终未能实现,想来不胜凄然。于今“死者长已矣”,憾事终成过去,后人缅怀汪老,也只有“生者当勉力”了。




结语

    又是花灯满街的元宵节,九十年前的今天,高邮城里有幸诞生了一个名叫汪曾祺的孩子。尽管汪曾祺在家乡不过16年,但他日后在文学艺术上的成就,却给高邮带来意想不到的荣誉。对于汪曾祺来说,童年以及少年时代的生活是其文学创作的一个源头,而在更加漫长的外乡生活中,家乡则成为心灵的最后归宿。出发即回归,汪曾祺时刻走在归乡的途中,在他精妙绝伦的小说中,我们可以找到最好的印证。(吴静)




怀才就像怀孕,时间久了会让人看出来的!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41

主题

826

帖子

4366

积分

定远将军(正五品)

Rank: 10Rank: 10

积分
4366

人气网友内测之星

沙发
发表于 2015-7-21 18:08:18 | 只看该作者



汪曾祺,大家啊!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板凳
 楼主| 发表于 2015-7-21 19:40:26 | 只看该作者

是的啊!
怀才就像怀孕,时间久了会让人看出来的!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7

主题

234

帖子

1956

积分

昭武校尉(正六品)

墨涵雅韵

Rank: 8Rank: 8Rank: 8Rank: 8

积分
1956

人气网友首届研讨会纪念勋章内测之星

地板
发表于 2015-7-23 10:38:11 | 只看该作者
认真看了,心中满满都是感动。
墨涵雅韵久,幽梅诗书味。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使用高级回帖 (可批量传图、插入视频等)快速回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Ctrl + Enter 快速发布  

发帖时请遵守我国法律,网站会将有关你发帖内容、时间以及发帖IP地址等记录保留,只要接到合法请求,即会将信息提供给有关政府机构。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