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盐城乐聚社区

[煮酒论史] 蓟辽总督蹇达

[复制链接] 0
回复
1962
查看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楼主
跳转到指定楼层
分享到:
发表于 2019-2-11 19:08:06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转自】“迁安黄帝文化研究”

正史抹煞青石隐现的民族英雄蹇达

■ 李云

明长城徐流口位于迁安市境内最东端的徐流口村北,关口双侧山坡较平缓,关口建筑已毁。明代中后期属蓟镇东协建昌营路(一度曾属燕河路)所辖。边墙上(明朝人不想重现秦朝的悲剧,“讳称”长城,因此称边墙。)现保留一块万历三十五年“修建冷扳台子起至鸡林山边墙记名碑”(碑题名为作者拟,以下简称“记名碑”)。经风沐雨400多年,字迹仍清晰可辨,而碑上首位被记名者蹇达却因缺失姓氏而被忽略,致使这位英雄的英名被历史尘封了几百年。本文就此对蹇达做一梗概介绍,与读者共享。

一、记名碑所记简述

此碑青石质,宽1米,高0.82米,厚0.17米。碑正面四周阴刻卷草纹,其内阴刻楷书,竖行右起,碑文共22行480余字。碑文内容如下:

钦差总督蓟辽保定等处军务兼理粮饷、经略御倭、太子太保、兵部尚书兼都察院右副都御史□达;钦差整饬蓟州等处边备、兼巡按直隶、监察御史王业弘;钦差镇守蓟州永平山海等处兼备倭总兵官、右军都督府都督佥事杜松;钦差总理永平等处粮储、兼管屯种,户部郎中周御;钦差整饬永平等处,后任兼管屯田、马政、驿传、海防,山东布政使司右参政、兼按察司佥事应朝乡;钦差协守蓟镇东路等处,分理练兵事务,副总兵、右军都督府都佥事胡承□;钦差分守蓟镇建昌路等处,参将、署都指挥佥事沈弘猷;钦差河南都司佥事、统领蓟镇秋班、署都指挥佥事董□□;钦依守备冷口关等处、以都指挥体统行事、指挥佥事左□□;督理工程……分理工程……万历三十五年“秋防”,客兵、河南营军原蒙派修建军冷扳台子七十四号台西窗起、至鸡林山七十六号台东窗止□等边墙八十六丈一尺。下用条石、砖垒砌。底阔一丈六尺、收顶一丈三尺,高连垛口二丈五尺。

万历三十五年岁次丁未孟冬吉旦立……

记名碑把修建“冷扳台子起至鸡林山”一等边墙官员姓名、部队、番号、工匠姓名、施工数字和任务、建筑材料、修建年代等做了较具体的记录。但首位记名者的姓氏却因磨损、漫漶而缺失,经笔者详细考证,得知其为明代著名将领蹇达。

二、蹇达的履历生平

蹇达(1542年-1608年),明代中期政治人物、长城名将,字汝上,更字汝循,号理庵,重庆卫(亦作巴县,治今重庆市)人。同进士出身,官至太子太保、兵部尚书,两任“蓟辽总督”。著有《凤山堂集》、《督府奏疏》十二卷、《西南平播碑》文传世,也有少量诗词传世。嘉靖二十一年(1542年)出生于一个累世豪门之家(父亲蹇来誉,明嘉靖二十九年进士);四十一年(1562年)壬戌科进士(与父亲中进士相隔12年),获“第三甲赐同进士出身”;四十二年(1562年)至万历二年(1575年),先后授颍上县令、祥符县令,安庆府(今安徽省域内)丞;四十四年(1564年),任升仪制司员外郎;隆庆元年(1567年),升山东佥事;六年(1572年),平定州(今山西域内)知州;万历三年(1575年)至十四年(1586 年),授安庆府丞,摄篆(兼任)望江县,请城(筑城)望江,阅月告竣;明年(1576年)复董役城桐城。后流寇残破郡县,二城独完。”擢拔为平阳同知(行知府权),累迁三吴按察使、备兵(兵备)使;“崇明(今属上海市),故沙邑也……警于倭,始议用甓……以请于备兵使者蹇公。蹇公上于台中丞王公、侍御宋公...…以万历之十四年(1586 年)八月筑土城,至十二月而毕。… 而王公、宋公、蹇公握其要矣。”十五年(1587年)“春防”,以都察院右佥都御史任“顺天巡抚”;十八年(1590年)八月至二十年(1592年)四月,以都察院右都御史初任蓟、辽、保定三镇总督;二十年五月至三十年(1602年)八月,以都察院右都御史晋升兵部左侍郎(正三品),协理戎政。期间,参与部署、指挥了“万历三大征”,取得了全面胜利。加太子太保、晋兵部尚书;三十年(1602年)九月至三十六年(1608年)七月,以太子太保、兵部尚书、兼都察院右副都御史,复任“蓟辽总督”。期间,在今迁安市徐流口长城留下记名碑刻。三十六年末(或三十七年)去世。三十九年(1618年)十一月,朝廷“叙有功文武官员”,荫一子入监,**“命礼部从予优予恤典,王国赏银币”。

三、督蓟辽、抚顺天间在今冀东的作为

万历十五年(1587年),蹇达以都察院右佥都御史任“顺天巡抚”—— “整饬蓟州等处边备、兼巡抚顺天(含永平府,今迁安属之)等府地方”。期间,除今迁西县(时属迁安县)域内两处长城碑刻反映其参与了长城修建外,史料还记载其在保障国家财政收入上的“实事求是”。

《明神宗实录》载,万历十五年二月乙丑,兵部覆顺天巡抚(驻遵化)蹇达称:“地土起存税粮,自有定例。但天灾流行似不分于民屯、草场。被灾草场租银,应照依原勘灾伤地亩,分数量免四分,该银三千四十七两有奇。其无灾地土,并应征六分,共该银四千五百四十一两有奇,尽数起解。”

万历十八年(1590年)八月至万历二十年(1592年)四月,以都察院右都御史初任蓟、辽、保定三镇总督。期间,正是明朝与蒙古信守“隆庆和议”的“新婚燕尔”阶段,明、蒙间没有战事冲突,也没有发现史料记载其作为。只能推测他尽心职守地执行了朝廷国策,保持了与蒙古邻居的和平共处。

万历三十年(1602年)九月至万历三十六年(1608年)七月,以太子太保、兵部尚书、兼都察院右副都御史,复任“蓟辽总督”——总督蓟、辽、保定等处军务,兼理粮饷,经略御倭。期间,在今迁安市徐流口长城留下了“修建冷扳台子起至鸡林山边墙”的记名碑刻,督导直隶巡抚,蓟州镇(含永平、山海等处地方)总兵官官署,兼备倭总兵官署,永平等处粮储、兼管屯种等衙署,及蓟镇建昌路等处地方、统领蓟镇秋班、守备冷口关等衙署重新“修建冷扳台子起至鸡林山边墙”,完善了边防军事设施。

同时,蹇达密切注视边防形势的变化和发展。在此期间正值辽东宽甸(今辽宁宽甸满族自治县)等六堡发展迅速、人口日繁,受建州女真阿台(建州女真头领、努尔哈赤的外祖父或舅父)部威胁益重之时。万历三十四年(1606年)八月癸亥,“督抚蹇达、赵楫等遣官招徕六万余人尽归故里,事闻,上嘉其功,……先后与事诸臣及贡夷奴儿哈赤等,各赐银两亦有差。”十二月,辽东总兵官李成梁认为“六堡孤悬难守”,向蓟辽总督蹇达、辽东巡抚赵楫建议放弃该地,将堡内的居民全部迁到内地。对不愿迁徙者,动用了军队强迫他们迁居,造成大量死亡,蹇达应负“领导责任”。明廷给事中宋一韩力言“弃地非策”,吏科都给事中钟羽正,弹劾蹇达等官吏不称职,御史熊廷弼也赞同。万历**(明神宗)俱不听,而采用李成梁的建议。此举辽东宽甸等六堡人民免遭了战争灾难。

万历三十六年二月二十六日,蹇达在给朝廷的一份奏疏中提到,努尔哈赤已蓄养精兵三万有奇,既要侵扰朝鲜,又要交通蒙古,对明朝则“渐萌反侧之念”(见日本《明实录》抄第4篇)。几年后其担忧成为现实:万历四十四年(1616年),努尔哈赤称“汗”,建立“大金”(史称后金);四十六年(1618年),颁布“七大恨”,起兵叛明。

宦官高淮“采矿征税辽东”,任税监,恃**宠爱,横行不法、为所欲为。数与边将争功、克扣军士月粮。三十六年四月,前屯卫军不堪其压迫,披甲而起,誓食高淮肉;六月,锦州、松山军也发生兵变。高淮惧死逃回,反诬告同知王邦才、参将李获阳逐杀钦使、劫夺御用钱粮。二人皆逮问,激起边民更大不满。蓟辽总督蹇达连续上疏揭露高淮的罪行,“(朝廷)乃召归,而以通湾税监张晔兼领其事。”

四、文学造诣

蹇达以深厚的家学熏陶,文进士入仕,自有深厚的文学造诣。不仅作有大量的公文类“奏疏”,且有所撰碑文和部分诗词传世。如《西南平播碑》文、《同邱古木》、《登蓬莱阁》诗等。

在《西南平播碑》文中,热情歌颂了万历“西南平播”总指挥——李化龙(1554-1616年;长垣人,以少司马、兼大中丞任四川、湖广、贵州“总督”)恢复祖国西南边疆的功绩:“……故师期仅及三月,费仅逾一百万,而歼八百年大憝(音duì,元凶),若摧枯拉朽,且拓地张官,一以中国之治治之;瘴雨蛮烟之乡,永为乐土。公之功不弘且远哉。而公不自功也”。蹇达任颍上县令时曾作《同邱古木》诗:“扶疏古木杂松楸,高映淮流野渡头。空锁烟云仙已去,行人犹自说同邱。”任山东佥事时作《登蓬莱阁》诗,诗中有“仙圃几人求大药,孤根何处托扶桑?”之句。

蹇达子蹇宗伊,“字海峤,好奇耽古,结交多名流,耻与达官伍”。人称“蹇痴”,风流不羁,不求仕进,至于落魄。文学作品有《山羊赋》。

五、被抹煞于史籍的根源

蹇达为官,创下了良好的“官誉”,多处地方志将其列入“名宦”作传。明代高官、文学家袁宏道《答蹇督抚》书中赞蹇达:“唯是溟渤之大,不让渗潢;以兹沙石之顽,得效砻砺……一叩无从,再拜肃史;远思县旆,徒有摇旌而已。”《山西通志•名宦》载:“蹇达……隆庆六年,以进士知平定州,学问博雅,为时宗匠。居官以廉自厉,遇事斧劈理解,动中机宜,讼庭清暇,官吏悉袖手而纲举目张,迄无废事。”蹇达文武双全,他以进士入仕后,明嘉靖、隆庆两朝仕途进展一般,到了万历年间,才逐步得到明神宗朱翊钧的赏识。他“协理戎政”期间参与指挥的“万历三大征”(宁夏戡乱、抗倭援朝、播州平叛),直到现在,仍是世界学者研究明代历史的重要部分。著名的民族英雄、抗倭名将李如松(李成梁之长子)、董一元,都是蹇达麾下的得力干将,在其两任“蓟辽总督”期间,与李氏父子有莫逆之交。特别是万历三十年至万历三十六年第二次任“蓟辽总督”,他对建州女真族阿古部、努尔哈赤部、倭寇的防备,保持高度警惕,并主持蓟、辽衔接地带长城加固。年过花甲的蹇达“皓首再筹边”,使女真部遭受了重大挫折。蹇达由于愤于当时的阉党专政,卸任后抑郁成疾而终。就在过世的几个月前,他还曾洞若观火、慷慨上书指出建州女真对明王朝的巨大威胁。

清军入关,遏制了“祖宗基业”发展的蹇达,首当其冲成为满清朝廷从“正史”中删除的明代官员。清朝编写《明史》有一大“潜规则”:“累朝之恩威,诸臣之功过,所系于女真者,一切削除之。‘隐没而遂及一代史之全部’者。”蹇达当然要被乾隆**亲笔从《明史•列传》中剔除,包括他的奏疏和诗文作品也被满清朝廷列为禁书,全部予以销毁。更有甚者,与蹇达交往甚密的文学大家及其赞颂蹇达的作品,如袁宏道《答蹇都督》、谢廷谅《集内寄赠少司马蹇公诗》等也被株连,成为“文字狱”的一个构成部分。

蹇达文武兼攻、以才济世、重视边防、以民族利益为重的爱国精神,富有现实意义;他的弃虚务实的文风,也值得继承和发扬。当然,蹇达支持“万历三大征”、与李如松父子在“辽东”问题的处理上的得与失,尚待深入探讨。

参考资料

《明史》、《明实录》、《千顷堂书目》(明黄虞稷)、《大泌山房集•太子太保兵部尚书蹇公行状》(明李维桢)、《<明实录>抄》(日本);

康熙本《安庆府志》、《山西通志•名宦•平定州•明》;

民国本《巴县志•金石》;

《补续全蜀艺文志卷(点校)》(皎杰)、《唐山境内的长城碑刻资料》(穆远、学君、陈环、李长浩)。

作者注

1、原稿中有副标题“由迁安市明代碑刻谈起”。

2、此文中“边墙上(明朝人不想重现秦朝的悲剧,“讳称”长城,因此称边墙。)现保留......”云云,原稿()内容没有,为编辑所加,不代表作者观点。实际上“边墙”应解为:明为隔离残元在堡间重修的连接建筑,今通以“明长城”称之,非当时即称。

欲注则应为“边墙(明代对‘明长城’通称)上现保留......”




新盐城乐聚社区[www.xycsq.com]—————新盐城的成长有您的参与会更精彩! 天天茶馆版块:上至天文,下至地理;嬉笑怒骂,皆成文章。欢迎您的到来。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使用高级回帖 (可批量传图、插入视频等)快速回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Ctrl + Enter 快速发布  

发帖时请遵守我国法律,网站会将有关你发帖内容、时间以及发帖IP地址等记录保留,只要接到合法请求,即会将信息提供给有关政府机构。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