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盐城乐聚社区

坐牢七年后,把学渣儿子捧成学霸!这部电影藏着千万父母不敢做的事

[复制链接] 0
回复
26741
查看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楼主
跳转到指定楼层
分享到:
发表于 2019-7-28 21:36:16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yinlei123456 于 2019-7-28 21:37 编辑


前两天去看了电影《银河补习班》。

看的过程中流了几次泪。

在我看来,这是一部具有反思意义的教育类电影,值得一看。

尤其是邓超饰演的父亲马皓文,给了我很多的触动。

整部电影的大概剧情是这样的:

马皓文是一名工程师,因为亲手设计的大桥崩塌,他帮单位背黑锅入狱7年。

随后,妻子和他离婚后嫁给了铁路局领导,让儿子马飞上市里最好的学校,于是父子之间暂时断了联系。

马皓文出狱之后,马上去学校看儿子,却看到了教导主任在开除儿子的学籍。

情急之下,他和教导主任打了赌,保证到了期末考,儿子能从倒数第一,考到全年级前十。

最后,在被质疑、被欺负、被困洪水等遭遇中,他用自己独特的教育方式,让儿子从一个人人嫌弃的学渣,逆袭成一名自信的学霸,并找到人生理想,最终成为了一名航天员。

影片真正打动我的,不是父亲别出心裁的素质教育,也不是那些危机环境下的父子情深,而是:

在八九十年代且经济比较困难的情况下,这位父亲居然能一以贯之、自始而终给孩子营造了一种充满爱的、支撑性的、包容性的环境

在心理学上,这种环境叫:抱持性环境。

这是英国儿童心理学家温尼科特,经过研究数以万计的母婴之后,得出来的一个概念。

也是我认为的,这部电影的最大教育意义。

所谓的抱持性环境是什么呢?

国内著名心理咨询师曾奇峰老师这样解释:

在孩子成长中,不断给他肯定;
如果他搞不定的话,就给他帮忙。

不贬低、不评价、不限制。

在抱持性环境中,父母会给孩子一种感觉:

无论你好还是坏,我都稳稳当当地相信着你;
即使你最惨的时候,我也愿意承接和帮助你。

这是每个未成熟的孩子都需要的一个好环境。

在电影中,父亲马皓文处处营造了这样的环境。

当儿子抱怨被王老师说“缺根弦”时,马皓文说:

老师胡说八道,记住,不要别人说什么就是什么。你是地球上最聪明的孩子。——给儿子肯定和相信

你的脑子要一直想,你就永远不会缺根弦。——给儿子帮助

当儿子深困于洪水里,他冒险拿着扩音器冲到前面,大喊着:

马飞,我是爸爸,如果你能听见,看看你的周围有什么(给儿子帮助),想办法,动动你的脑子,你能出来的(给儿子肯定)。

当儿子想去看航展,但被困于气氛压抑的学校时,他协助儿子逃离学校,一边去看航展,一边补习功课。这时班主任拦住他说,快期末考了,这是孩子人生最重要的时刻。

他马上反驳说:

孩子一生中最重要的时刻,是每分每秒。

最后他带儿子逃离那个每分每秒充满淘汰、紧绷神经的学校环境,给了儿子一个时刻充满肯定、相信和帮助的抱持性环境。

我认为这个环境,是儿子最终逆袭的重要原因。

因为只有在这种环境下,孩子才会变得很有安全感和自信心。因为他知道有人相信自己,有人在他能力不足的时候帮助他。

这样他才能有底气和勇气,去大胆地思考和探索,长成一个向上、独立思考、拥有梦想的成年人。

当然,电影中的父亲,的确比较理想化。

在温尼科特看来,父母只需要营造一个这样的基本环境,其他的具体行为,只需要达到60分就足够了。

例如马皓文在儿子想要电脑之后,即使收入不好也要卖血给孩子买电脑。在温尼科特看来,无需如此。

只要做个60分的父母,量力而为,买一本孩子感兴趣的电脑相关的书给他探索,就已经足够了。

但即便是60分,在现代社会中,能营造这种环境的父母,也太少见了。

不是因为我们不爱孩子。

而是我们一贯给孩子提供的环境,往往是马飞妈妈式的焦虑,和教导主任阎主任式的挑剔。

电影中马飞妈妈给孩子营造的焦虑性环境,充满着很多家庭的影子。

当孩子被开除时,她跑到教务主任面前求情,甚至差点跪下,求着主任“收留”他。

这种做法背后,其实是一种强烈的焦虑:

孩子已经不行了,如果我和学校都不帮他,就更完蛋了。

否定孩子,然后逼着自己为被否定的孩子负责,是焦虑性环境中父母最常见的做法。

马飞妈妈打心眼里,就认为孩子很差劲。

她会对儿子说:你就这样(堕落)吧。你不用好好学,我看你也没什么自尊心。

当发现前夫包容儿子按照自己的节奏学习、不写作业被老师投诉时,她急得打了他一巴掌:儿子本来就笨,你非得把你脑子里的东西弄给他干嘛?

毫无疑问,她是爱马飞的。

但这种爱,没有半分的接纳、包容和肯定,只有一股脑地忙碌和鞭策,最终也会害了孩子。

因为笨是可以被催眠的,焦虑也是会传染。

当父母认定孩子不行,那孩子也会自认不行。

索性自暴自弃,父母说什么做什么,终日被焦虑和紧张的情绪消磨着,无法专注做好眼前的事情。

而阎主任营造的环境也很常见:挑剔和功利

在他看来,只有一种孩子才值得被爱,就是挂在墙上的状元。

当马飞被开除学籍时,他和班主任说:如果我是你,我不会关心这颗老鼠屎的下落。

可见在他心中,差学生不值得被爱

所以当自己的孩子从省状元变成了只能考58分的大学生,阎主任关上了门窗,不顾外面孩子的叫喊。这种落差直接把孩子逼得跳楼,成了疯子。

这种挑剔的环境中,即使塑造出了好学生,也是不健康的。

北大心理学教授徐凯文曾提过一个概念“空心病”

他发现北大有30%的学生有这种“病”:

不知道自己要什么,为什么而活;

需要被夸才能确认自己是OK的;

一旦工作或学习不够好,就觉得活不下去了......

不少学生读到了博士,却只想着自杀。

徐凯文教授认为,这是因为孩子从小被功利的目标推着走,长大后缺乏价值观和意义感。

对他们而言,考上了大学后,就没有了人生目标,只能陷入一片虚无和抑郁中。

也许马飞妈妈和阎主任们,都是为孩子好。

但无论多爱孩子,只要营造的环境不对,都会给孩子不同程度的伤害,这也是我们最常做的:

以爱之名,却让孩子浑身不舒服。

与上面这两种环境想比,抱持性环境是最值得提倡的。

因为它还原、接纳和肯定了真实的孩子,并且在他们需要的时候提供帮助,而不去限制、否定、挑剔。

这样的做法,有一个重大的意义:

支撑着孩子找到他内心骄傲的核心自我价值。

说白了,就是自己想成为一个怎样的人。

这是一个人一生最重要的功课。

就像电影里马皓文和儿子说过一段话:

每个人心中都有座桥。
把自己的桥修好,是世界上最大的事情。

这座桥就是找到的核心自我价值的隐喻。

核心自我价值不是那么容易找到的,需要稳住自我,向外探索。

但在孩子早年时期,很容易控制不了情绪和目前的困难,并因此自我怀疑。

例如看到了恐怖的画面,被老师要求在台上罚站,成绩都无法提升等等,他们不知道怎么做,只能呆在原地忍受着,觉得自己很无能。

如果这时有人抱持,在背后牢牢托住,肯定他的感受并给予帮助,他的无力会被接住。

就像一个跌倒了的孩子,在帮助下站起来,摇摇晃晃继续向前。

可惜我们日常做的否定和挑剔,则是亲手把他们摇晃的身体推倒,让他们再次跌入无力之中,只能压抑自我去迎合。

就像父亲马皓文第一次问儿子梦想是什么的时候,儿子不假思索地说,妈妈说考清华北大。

这就是日常迎合的结果。

好在后来马皓文给儿子撑开了一个抱持的环境。

在儿子探索过程中,一次次提供肯定和帮助。

他对儿子说:“清华北大只是过程,不是目的。”并启发他去思考真正想要的是什么。

并且在孩子几经尝试中,通过给他买飞机模型、买电脑、带他去航天展等,让儿子多些经历,多些思考,多些信心。

帮助儿子找到让自己骄傲的梦想,有了自己存在的价值和方向。

最后儿子抵制住阎主任“挂状元照片”的诱惑,决定放弃高考,报考了航天员,走出了一条与众不同、遵从内心、充满激情的人生之路。

看到这里,你可能会说,不就是肯定和帮助吗?

但事实上,抱持性环境不容易被营造。

只有父母能活得不焦虑、不势利,活在一个对自己有信念感的世界里,这样一种环境才能营造出来。

电影中父亲马皓文能给孩子这样一个环境,非常符合逻辑。因为他内心也是这样对待自己的。

他相信自己的能力和专业,相信自己的人格品质,他坚信自己不会设计出偷工减料的大桥。

于是在出狱之后,他一边靠着自己的能力赢得了认可和工作,另一边跑了几十趟办事机构,找到了当年施工的错图纸,在投诉无门之后又苦苦等了十几年,为的就是自己洗清冤屈。

在他心里内化了一个可以肯定、包容和帮助自己的声音,所以他才可以无时无刻这样去支撑孩子。

同样的,在看电影的时候,我就在想,导演邓超之所以能创作出这样的父母,想必他内心也有一个抱持性的声音。

而从他的微博上,我看到这个声音的源头:

他的父母亲。

这种影响,真的是一代传一代,再有幸通过电影的形式,传到了我们每个人身上,再传下去。

就像豆瓣网友@今天小熊不吃糖说的:

最该去《银河补习班》补习的,
不是孩子,而是家长。

如果有无数的父母,走进电影院,被感动被补习,然后再给下一代人做补习。

这也许就是这部电影最大的意义。

毕竟,只有我们能抱持自己,才能抱持孩子,才能抱持接下来的每一代。

这样才会有一代又一代的拥有核心自我价值、挺自己、爱自己、相信自己的人出现,并用一样的方式,去挺、爱、相信、帮助他们的下一代。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使用高级回帖 (可批量传图、插入视频等)快速回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Ctrl + Enter 快速发布  

发帖时请遵守我国法律,网站会将有关你发帖内容、时间以及发帖IP地址等记录保留,只要接到合法请求,即会将信息提供给有关政府机构。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