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一度的世界献血者日马上就要到来了,2020年6月14日是第17个世界献血者日,今年的主题是“安全血液拯救生命”,口号为“献血,让世界更健康”。那你知道为什么世界献血者日要定在每年的6月14日吗?
为了更好的回答这个问题,我们先来了解一下人类血型的发现:
早在17世纪初人们就发现输血可以拯救生命,但随后的实践证明,即使是同种输血,也不是每次都能发挥预想的治疗作用,甚至出现相反作用,这就使得人们对所有人类的血液都是相同的这一观点产生了怀疑。
这个时候,我们的主角出现了。
奥地利维也纳著名病理生理学家Karl Landsteiner在对因输血而死亡的患者进行尸体解剖时发现,他们的死因是相同的,都是死于血管内血液的凝固。在大量实验和详细分析的研究基础上,Karl Landsteiner认为红细胞在异体血清作用下之所以会发生凝集,是因为红细胞表面含有一些被称为凝集原的抗原性物质,而血清中则含有相应的被称为凝集素的特异性抗体。当含有某种抗原的红细胞遇到一种与它相对应的抗体时,就会发生使红细胞凝结成团块的反应,即现代免疫学所说的抗原-抗体反应。
1901年,人类历史上发现的第一个血型系统,也是医学上最重要的一个血型系统—ABO血型系统就这样神奇地被Landsteiner和他的学生揭开了。
1927年,Karl Landsteiner又发现了第二种和第三种血型,即MN血型和P血型。
他的发现对安全、有效输血做出了划时代的贡献,因此获得了1930年的诺贝尔生理学和医学奖。
1940年,Karl Landsteiner和Weiner用恒河猴(macacus rhesus)的红细胞免疫兔或豚鼠,发现所得血清可与约85%的白种人的红细胞发生凝集反应,他们以恒河猴的英文名的前两个字母Rh来命名血清中的抗体。红细胞能与Rh抗体发生凝集反应的人的Rh血型称为Rh阳性,不发生凝集反应的称为Rh阴性。Rh血型系统是输血医学中第二个重要的血型系统,其临床重要性仅次于ABO血型系统。
由于Karl Landsteiner划时代的杰出贡献,他的生日——每年的6月14日被世界卫生组织定为“世界献血者日”,他也被后人尊称为“血型之父”。
血液是拯救生命的特殊稀缺资源,无偿献血是临床病患用血的唯一来源,只有通过自愿无偿献血者定期献血,才能确保安全血液的供应。如果你还没有献过血,赶紧加入到我们无偿献血的队伍中来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