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们的励志助学小分队
作者: 郝红鸾 (72岁)
我们退休十几年了,退休前几年和大多退休人员一样,帮助子女带宝宝、做做饭, 到老年大学去学点保健知识,做点自己平时喜爱的文体活动,和社区老人聊聊天、谈谈心,也觉得很充实。可这几年来,我的孩子都大了,孩子们自理能力也很强,他们都设法让我们晚年多享点福;我们年轻时吃的苦太多,留下太多的病根,还要尽力和疾病抗衡。
后来我们想,我们年轻时候那样的有雄心壮志,老了这样无所事事,想来想去,我们还要为国家争气,为知青们争气,从身边做起从细微处做起,尽可能为社会发挥正能量,所以就倡议和组织办起励志助学小分队。至今六年多了,打算一直做下去,持之以恒坚持不懈(所谓励志助学,重在鼓励孩子们从小立志、励志、而不叫什么扶贫助学)。 我们这个小分队,励志助学的对象主要是孤儿,还有特别困难的孩子。起先是以烈士命名的郭猛镇小学的孤儿10名,葛武镇社区3名,现在最大的已经读高二了,打算赞助到大学毕业。
参加助学的人员要做孩子们的学习对象,比如:董加耕,六十年代初,国家在困难时期,他为了乡亲们,不怕困难时期被饿死的危险,那时读大学不要钱还有补贴,可他保送北大不去,立志回乡务农,回家和农民一起战天斗地,帮助农民普及文化,兴修水利,水田改旱田,一熟改三熟,使得代代相传的一熟水沤田,改成多熟田,实行稻、麦、棉花轮作,科学种田的成功举动得到党中央、毛主席的肯定,所以受到党中央所有领导的多次接见,并且成为毛主席七十岁生日宴会上的座上宾,从那以后他更加热心于实实在在建设新农村,虽然文革十年受到了不少打击,但他始终忠于党忠于革命,受到共产党历届领袖的接见和表彰。
第二位吴登清,他从小生病残疾,自己不能站立,人残志不残,从能读书起,坚持多年来爬行去学校读书,成为当地出色的名中医,他还开通中医热线,为周围群众服务。行医期间,对困难患者都少收钱或者不收钱,还经常慰问病人贫困老人,成为全国自强模范,去年受到习总书记的亲切接见、表彰,这次他热心参加我们的励志助学小分队,不但带头捐钱捐物,而且讲述亲身战胜病残并创出自己事业等鼓舞人心的事迹。让孩子们学习他自强自立,从小立志,长大后多为群众服务。
第三位刘万桃,是发起人之一,医科大学毕业,市区某卫生监督部门的公务人员,家境困难自胜自强。学习工作之余,摸索科学刷牙方法,和朋友一道发明过直旋式自动牙刷专利,并尝试走向市场为健康生活服务。曾经办过博爱盐城论坛,牵头主办大型公益活动“祈福中国爱传百城”盐城站活动; 放假时间,还经常下乡务农体验生活,合作推广种植的脆柿子每年在省农博会上参展。向道德模范先进典型看齐,坚持在平凡的岗位发光发热,他靠自己的工资积极参加助学,要求孩子们学习他无论身在何处不忘初衷,坚持走自己路,求真求实无私奉献。
第四位是戴文彬,市文化宫的主任,书法家,因为他有一技之长,市内市外有什么公益活动,都请他出场参加,要求同学们学个一技之长,同样在社会上走得开,同样受人尊敬。 第五位是王广祥夫妇,某纺织厂下岗工人,下岗之初,不怕吃苦走南闯北,其中有成功的喜悦,有失败的烦恼,但终究走出的是自己的事业,他听说我们助学也积极参加,要求孩子们学习他们成功面前不骄傲,失败面前不低头的精神。 第六位是董金国,他从小唱歌能唱会跳,活泼可爱,可走上社会后玩世不恭,他的家庭处处对他不放心,后来承包到户联产到劳,他在种田上下功夫,成了种田大户,得到干群的好评,参加我们的助学队,要求孩子们学习他,只要肯吃苦动脑筋, 行行出状元处处是黄金。 新加入的还有下放知青黄民生、退休老师潘正龙等等。我们这几个是固定助学的,还有不固定的,其中有全国劳模仇爱清,新发展的还有董卫军,董前山,还有金色摇篮幼儿园老师;有物质资助过的,吴刚,吴魁、和昕新集团的同志,自主创业新青年左松等等,队长是刘万桃,副队长吴登清、王广祥,会计王玉,我们正在申请注册登记,规范运作,接受监督。
我们不单纯是金钱或者物质资助,主要是精神上的鼓励,物质上有时买书、书包、文具、衣服,经济上主要考虑的是学费,精神鼓励方面,每学期都写信给孩子们。根据不同时期、不同对象、不同季节,总有不同要求,尤其对老师、对同学、对家庭,都要面对现实,鼓足信心,让孩子们看到前途,尊敬长辈;对不同孩子,有不同要求。我们这个助学队是自发的,费用也是从微薄的工资中抽出来的,但我们觉得有意义,我们很有信心把这件事做好,并长久的办下去。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