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盐城乐聚社区

[百姓话题] 记住乡愁:探访老村庄建湖县颜单镇楼夏

[复制链接] 0
回复
1482
查看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楼主
跳转到指定楼层
分享到:
发表于 2016-5-31 10:47:41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寻找文脉记住乡愁。我们是和青年作家嵇绍波一起去了他的老家庆丰镇,探寻了一棵历经沧桑的百年银杏。那今天的节目,我们将会和我县的文史工作者也是一位作家彭淑玲一起,追寻一座老村庄楼夏的往事。
今天我们来到颜单镇楼夏村,在本县文史工作者彭淑玲彭老师的带领下,我们一起来追寻楼夏村那些年的故事。
记者:彭老师,您好!
彭:你好!
记者:现在我们所在的位置是楼夏古镇文体活动中心,那么它以前是什么地方呢?
彭:它以前是一个叫群英中学的学校,这个学校是民国14年,1925年办的。

     曾经的群英中学,是一所私立学校,在整个盐城都是出了名的,它的创办人有两位:夏嵩和乔炳。夏嵩读过私塾、参加过科举考试,后又东渡日本,就读早稻田大学法律专业。乔炳是离楼夏村不远的乔舍村人,晚清秀才。办学时,两人都已年近50,也正是他们思想开明,才有了群英中学17年短暂而又辉煌的历史。

同期声:彭淑玲
过去富人的话,他会去办学、修路、建桥,他认为这是一个行善积德的事情。

     作为一介书生,夏嵩并不仅仅只会之乎者也,他为人精明能干,工、农、牧和建筑都懂一些,砌房子需要多少砖头、多少木料,他都能精确地算出来。

当时这个学校,我也是在资料上看到的,因为它没有一张照片留下来,听当地人讲,它是仿的是江苏省参议院的模式,应该是木楼建的。
楼夏村村民   马明治
它是一个完全是三木结构,三层楼,转楼,在三层楼上望,现在栽大树了,老早能一直望到黄土沟。

      也因为这所群英中学,楼夏村的读书风气一直很盛。有这么一句顺口溜:楼夏十八巷,巷巷出文章。当地的读书人之多,可见一斑。但当地读书人很少能读得起群英中学的,当时有这样一种说法,没有百亩田的家底是读不了群英中学的,对读书人来说,能够读群英是一件很有面子的事,群英中学门外的孩子别提有多羡慕里面的学生了。

楼夏村村民   马明治
学生上千人都有,学生都是大地主(家)的,吃蟹黄包子,他们什么样子呢,馅一吃,皮子就扔了,就这样子,一百亩田上下的,还读不起呢,衣服都不洗,都是包给人家洗,吃饭都是人家厨师专门送给他吃。

    1942年,日军占领了楼夏,因为担心学校成为敌人的据点,当地人便忍痛放火烧毁了它。群英中学就此消失。从创办到消失的十七年间,群英中学培养了一大批优秀人才,像流行病学专家乔树民、民国时的暨南大学校长李寿雍等,楼夏人也一直引以为自豪。
楼夏庄的东侧,就是建湖的母亲河西塘河。楼夏虽说是一个村庄,但过去人们都把它看成是一个小镇,因为它独特的地理位置造就的热闹、繁华与富庶。
     建湖县颜单镇楼夏村村民  刘达春
好多地方通过这儿走,东边大崔庄,西边蒋营的,楼夏是中转站。一直到高港,走上海大轮船。
两层小楼。青石板铺就的小街。热闹的集市。喧嚣的叫卖声。从这些寻常的景致当中,我们依然可以想象得出当年的兴盛场景。

我们来看这个房子,这个是当地两户一百多年前的房子,也就是一百多年前,在我们苏北地区很多人家住的都是草房,但是当地有很大一部分人家住的都是这样一种房子,就从这个房子小青瓦的结构还有高度各方面,我们就看得出,当地人当时有多富。
       如今的楼夏庄,冷清了许多,也安静了许多。年轻人大多外出求学和打工了,留下的都是些老年人。空闲的时候,他们就聚在一起,聊聊家常。而一旦聊到楼夏庄的过往,他们总是显得很兴奋,仿佛他们还是那群在庄子上奔走的少年。
     时光荏苒。岁月流逝。热闹、喧嚣与繁华早已远去,楼夏庄,多了一份宁静与安详......



编后:其实,在建湖关于这些古老历史的记忆,可能还有很多。有些甚至都没有正式的记载,只是存在于老百姓的口口相传当中。我们来为它们做一个见证,留一份记录。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使用高级回帖 (可批量传图、插入视频等)快速回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Ctrl + Enter 快速发布  

发帖时请遵守我国法律,网站会将有关你发帖内容、时间以及发帖IP地址等记录保留,只要接到合法请求,即会将信息提供给有关政府机构。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