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联姻成亲的风俗
婚期的上午,新郎着礼服,随带新娘乘坐的花轿(也有用小车、船),亲往女方家迎娶,即为“亲迎”。去接的人数必须偶数,回来时女方配一人陪同新娘,这样回来时也为偶数。新郎到了女方家,要送上包有喜钱的红“开门封”,女方的大门才会打开。
新郎接亲要带礼,称“上门礼”。一般为鱼、肉、糖、酒,此外还须备“坐轿米”,“还娘席”亦不可少。中午女方家盛情款待新郎和迎亲人等。新郎要坐首席,同时要准备好给厨师的“坐席封”。如果同来的新郎媒人也坐了首席,亦要放上“坐席封”。这天午宴,女方的亲友会悉数到场。丈母娘要领着新郎逐一向长辈“见礼”叫人,长辈给新郎“叫钱”,新郎回上小礼。 到了下午,在媒人的不断催促下,临嫁的新娘才开始梳妆打扮。帮着梳妆打扮的喜娘一般是缝喜被的妇女。新郎也要给喜娘送上“梳头封”致谢。梳妆时,新娘通常都是要装作伤心流泪的样子,临上花轿前哭得最动情,这就是“哭嫁”。
女方发轿一般都是一拖再拖。新娘上花轿前,有时丈母娘会向女婿索要“肚子疼”的钱和奶水钱,如果男方不给钱,女方就阻止发轿。也有新娘故意拖延发轿的。女儿出嫁,父母会给女儿一块糕和一个“捏手封”。这是女儿在娘家最后一次拿钱,也是今后新娘自己可以支配的“私房钱”。 娘家给了“捏手封”,到了婆家后要交给婆婆,而婆婆则双倍返还新娘。
新娘临上花轿前,要一一向家中的父母长辈、亲朋好友道别,然后换上新鞋,脚就翘起来不再沾地,由父亲或兄弟抱着或驮着上花轿。
花轿起步出行,娘家会有一盆清水倾倒门外,表示姑娘清清白白;在大门外公开泼水,是表示亲朋好友和四邻都可以作证:我家女儿是用花轿明媒正娶的。
新娘的花轿到达婆家,男方鼓乐齐鸣、鞭炮震天。新娘下轿时由新郎搀扶,进门时公婆有意避开,象征以后婆媳没有是非相争。新娘进入新房,新郎将新娘手中的糕接过来放到房中的最高处,越高越好。然后新人并坐床沿。新娘一般必须在太阳落山前出发,但由于路途或交通工具等原因,往往来得较晚。新郎家的亲朋好友有的已经款待好,但男方还会留下一桌酒菜专门款待新娘。有的甚至留设“开席”专陪。在正式用餐前,新郎、新娘和两位媒人还要围坐八仙桌喝莲子、红枣茶,象征性的吃一点糕点,然后喜宴才正式开始。 陪新郎新娘的必须是成双成对的夫妇。有时新娘来得比较晚,但又必须在当晚十二点钟前入洞房,所以一般新郎新娘没有吃完喜宴,媒人就要将这对新人送入洞房。新人象征性地入洞房后,再出房见父母及来宾。有时还没有等到新人打开房门,亲朋好友及来宾就开始“闹新房”了。闹新房没有尊卑老幼,所谓“三天没大小”。
回门是结婚后新郎陪同新娘第一次回娘家的仪俗。一般在新婚第三天早晨由新娘的兄弟(必须是两人)到新郎家送“开门茶”并接新娘“回门”。“开门茶”大多是肉包子或甜包子(莲子、红枣茶也是必不可少的),数量要足够男方家的人享用。由于上门的是新郎的“舅子”,故俗称“舅爷上门”。除了慰问新娘和会晤新亲之外,带新郎新娘“回门”则是最主要的任务。舅子走时,新郎父母要送上红包。回门时,新郎要带“回门礼”,大抵是四样或八样。新娘新郎“回门”,女方家也要大宴宾客。回门这天,新郎新娘须在太阳下山前回家。对于新郎所带回门礼,一般岳父母当天均不收,原礼悉数带回;第二天“复门”时再带上,岳父母这才收其一半,并要拿上大小不一的“子孙圆子”“子孙粽子”即团、圆、糕、粽作回礼,寓意“子孙满堂”,同时还要拿上一把锡茶壶,内盛红糖茶,令其回去吃了,夫妇“甜甜蜜蜜”。
回门后,多数地方由新郎家搞一次“会亲”活动,即设宴邀请新娘父母、长辈、亲朋好友到新郎家会齐省亲。应邀“会亲”的新娘父母、长辈、亲朋好友第一次上新郎家的门,照例都要带礼品。同去的小孩,照例也会得到对方回送的红包。“会亲”这个形式是必须有的,如不“会亲”,到时候生了小孩就没人来“看产妇”,甚至平时双方亲戚在路上遇见也互不招呼。
新娘父母第一次上女婿家的门,新娘父母在宴席上也要坐首席。坐首席的照例要给厨师“坐席封”。
特殊的婚姻形态 在盐城地区,过去除了明媒正娶的一夫一妻制的主体婚姻形态外,还存在着童养媳、指腹婚、交门亲、入赘、续弦、再醮、叔嫂换茶、望门寡与冥婚等特殊的婚姻形态。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