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二月二 带女儿
二月二,俗称“女儿节”,也是城乡“家家户户带女儿”的民间节日。我们当地流传着“二月二,带女儿。不带女儿穷鬼儿,女儿不来烂腿儿”的童谣。每年农历二月初二这一天,母亲要带嫁出去的女儿回家团聚。旧社会,封建礼教认为嫁出去的女儿如泼出去的水,无事不得回娘家。但女儿是母亲的连心肉,女儿嫁出娘牵挂。大年初一与元宵这两个大节女儿不能归宁(旧指回娘家),得在夫君家团聚,只好等到正月过去二月头,农家尚未到大忙时节,母亲才能将嫁出去的女儿带回家来叙叙亲情。届时,母亲拿出收藏得很好的腊水馒头、甑子糕,过年的咸鱼腊肉款待女儿。有的还要到田边地头掐点刚发青的嫩蒿儿,和着米粉屑做成蒿儿团吃,故还有“二月二,带女儿,挑蒿儿,搭饼儿”的习俗。
还有一种说法,将“二月二,带女儿”与“二月二,龙抬头”联系在一起。传说龙在二月二这天,要从冬眠中苏醒过来,俗称“龙抬头”。民间认为此时还是睡意朦胧的龙,眼睛欲睁未睁,妇女们不可动针线,否则要伤龙的眼睛。于是细心的母亲便在这一天把女儿接回来,不准动针线,免得在这一天惹祸。
二月二这一天,女儿等到母亲的信息是一定要回去的。不回去就是看不起娘家,是最大的不恭,被认为要“烂腿儿”。不过,二月儿到娘家不必买什么礼物,只需领着孩子,偕同丈夫双双对对一起回娘的身边。母亲就无比高兴,家中再穷都是要招待的。假如母亲不在了,父亲与兄弟也一定得带。否则女儿觉得失掉娘家这座靠山而与娘家日渐疏远,有的甚至与娘家断绝来往。
过去困难时期,物质十分匮乏。母亲带女儿回家过二月二,用藏在灶膛门口草堆中的番瓜掺合一点米屑做成番瓜饼,摊两个“鸡蛋瘪子”招待女儿女婿,就很不错了。如今生活水平提高了,二月二,母亲用以款待女儿的要比过去丰盛多了。其实女儿回娘家并不在乎吃好吃差,要的是那种浓浓的骨肉亲情。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