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粟裕同志与他当年的战友、部下葬在一起
“五角亭”,即苏中四分区抗日烈士纪念亭,是个留在我们记忆深处、印象特别深刻的地方,在我的家乡东台的三仓镇新五村,距我们家10多里路。小时候,每逢清明节,我都要随老师、同学一起去扫墓。
“苏中四分区抗日烈士纪念亭”,位于三仓烈士陵园东南角,坐北朝南,近20米高,呈五角形,因此得名“五角亭”。
亭子建于战火纷飞的年代,为悼念为国捐躯的四分区抗日烈士,由当地开明绅士施景程捐资发起,苏中四分区领导支持,三仓地区人民群众积极参与建造,1947年7月7日建成。亭子的顶部为琉璃瓦,亭中上方悬挂着苏中四分区专员梁灵光题写的“烈士亭”横匾,正南亭柱题楹联“碧血丹心尽洒山河三敌驱除成解放;苍松翠柏凭依亭墓五星照耀纪功勋”,梁灵光同志题写。
亭内正中立有“苏中四分区抗日烈士纪念碑”一块,质地为白矾石,于1945年7月7日抗战八周年立。碑文784字,由苏中四分区司令员张震东、政委卢胜、副政委兼政治部主任符确坚、专员梁灵光共同署名。字体为隶体,本地塾师郑明龙手书,刘用富镌刻。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东台市三仓镇“五角亭”的南侧,有1955年建的一座高五六米的砖塔,“抗日烈士纪念塔”,座西朝东,正对陵园门楼。塔身正面为陈毅元帅所题“立德立功,永垂不朽”鎏金铜字,镶嵌其中,金光闪耀,雄伟高大,与“五角亭”浑然一体,形成壮丽景观。“五角亭”一侧的“烈士墓群”,有林少克等四位烈士的墓塚。
林少克(1917—1946),福建平和人。1932年参加红军,1933年入党,参加艰苦卓绝的南方三年游击战争。抗日战争爆发后,闽南红军游击队改编为新四军第二支队第4团,任连长、营长。1945年1月,随苏浙军区第3纵队第7支队参加天目山反击国民党顽固派进攻的自卫战役。1945年8月率部参加新四军的对日全面反攻作战。年底,苏浙军区奉命北撤,第7支队改编,任华中野战军8纵队64团副团长。1946年5月改编,任华中野战军第1师第3旅第7团团长,参加苏中战役。9月6日在海安反击国民党军的战斗中,林少克身先士卒,被敌军炮弹击中,不幸殉职,年仅29岁(记忆中,听介绍说林少克牺牲时“19岁”,有误)。
林少克夫人崔华(原名崔恒紫),为许河镇芦河村“六房墩子”书香门第的大家闺秀,丈夫牺牲后,她随大军南下,在福州工作。几十年了,崔华同志几乎每年都回来为林少克扫墓,可见他们之间的感情之深。
多少年过去了,只要提到“五角亭”,我们就会想到林少克,想到苏中“七战七捷”中牺牲的先烈们。这些长眠在“五角亭”一侧的将士,都是大将军粟裕同志的部下和战友。
粟裕将军1941年1月率新四军一师驻守三仓吴家桥,在许多老百姓家中住过,先后长达4年之久。他与当地老百姓结下鱼水深情。
粟裕同志病重期间,希望把自己死后的部分骨灰分别安葬在江苏黄桥、三仓、浙江遂昌等地,与他当年的战友、部下葬在一起。根据粟裕同志生前嘱咐,1984年4月19日,粟裕同志夫人楚青偕子女来三仓烈士陵园,将粟裕同志部分骨灰安葬于纪念塔的西南侧,并在墓穴周围栽植七株松柏,象征“七战七捷”,并立碑纪念。陵园中建有“粟裕纪念堂”,陈列粟裕将军半身胸像模型及楚青同志敬献的花篮,展出老领导、老同志的题词、《粟裕将军在三仓》和《东台英烈》专题图片。
粟裕夫人楚青曾写《遣怀》诗一首,以寄托和粟裕共同战斗、生活四十多年的深情:
时晴时雨正清明,万里送君伴君行。宽慰似见忠魂笑,遣怀珍惜战友情。
唯思跃马挥鞭日,但忆疆场捷报频。东南此刻花似锦,堪慰英灵一片心。
慎终追远,永远的记忆,“五角亭”,我们子孙后代不应该忘记……
作者:崔一良,1952年6月出生,江苏东台人。副教授。毕业于扬州师院中文系。先后供职于东台市许河中学、盐城师范、盐城市第四中学、东台师范、阜宁高师等校,曾任学校教导主任、校长、党委书记。 从教40年,其中师范30多年。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