善待中秋就是承继中华文明 原创:程骞 中秋节无疑是中华民族最重要的节日之一,在大部分地区是仅次于春节的节日,而且是中国多民族乃至深受中华文化影响的国家和地区的共同传统节日。 中秋节又叫仲秋节,最核心的起源要素由上古时代月神信仰衍变而来,它最初主要是华夏民族的“祭月之节”,这个节日保存着祖先天地人和的文化心理,蕴含着华夏子孙生生不息的敬月信仰。后世赋予的“团圆”内涵,使中秋节的涵义变得完整而更富意义。“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的祭月情感与“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团圆期许合二为一,奠定了中秋节日文化的基本含义。演变至今,中秋的祭月情感已经弱化,强化的是团圆的意蕴,同时,她还承载着中华民族积极进取、向善向上、乐观平安、敬天重地、渴望和睦、追求美好等多重丰富的文化内涵。 令人惋惜的是随着社会的发展变迁,一些传统节日味道在变淡,甚至是变味,中秋节日气氛和形式也在变淡变异,这是当代社会经济文化变迁的折射。“旦复旦兮,日月光华。”我们需要重新认识中秋节,就要从过于物质化、功利化、娱乐化的过节方式中走出来,让传统中秋节真正合理地渗透到我们的当代生活之中。 善待和回归中秋节本义,就是继承和发扬中华文明,为此,要特别注意以下几点。 首先,做到此时尽量回家看看。“月是故乡明”, “每逢节节倍思亲”,在这个团圆的节日,勿让亲人有“遍插茱萸少一人”之憾,少些““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的忧伤。回家,陪伴家人、跟亲人一起过节,才是中秋最好的礼物。能回家最好,倘若因为值班等特殊工作无法回家也勿忘给家人深情祝福。 其次,节日回家陪家人要走心。年轻人最好放下手机,关闭wifi,去真心全神地陪伴亲人。跟家人登高、郊游、赏月、祭祀、共聚、燃灯、赏花、猜谜等,才是中秋的本义,一味低头刷微信或埋头于网上,这样的陪伴几乎是可有可无的悲哀。 再次,中秋应该拒绝“天价月饼”、劣质月饼。有关部门应该加强监管,防止无良商家趁火打“节”,将现成的月饼贴牌高价销售。《齐鲁晚报》9月12日报道:商家贴牌后直接销售,能将月饼的价格拉高10倍,而劣质月饼更给给消费者带来安全方隐患。这跟节俭、诚信等中华美德格格不入,却消弭了传统文明。 最后,是谨防有人借中秋节敛财受贿。《广州日报》9月12日报道:广东省纪委通报了4起中秋节“四风”问题典型案例,而被查处的官员中,竟有两名为厅官。近几年,每逢节日前中纪委都有及时警示,但仍有官员不收手,贪腐之风仍在。这样的腐败行为,无疑是对中秋文化的玷污。普通人则应谨防中秋节的送礼之风和过度物欲化、庸俗化倾向。否则,炫目的金钱色彩和送礼风气,势必黯淡了真正的月华。 “海上升明月,天涯共此时”。 让中秋节回归本义,善待中秋文化应是全社会文化自觉,这是对中华文明的自信、坚守和传承。我们有理由坚信:风清气正、恪守传统美德、播撒中华文明的中秋,“不忘初心、继续前进”的中秋——才是真正“月到中秋分外明”中秋。(程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