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帖最后由 小苦菜花 于 2015-6-22 13:47 编辑
珍稀海洋生物“鲎”
2003年9月29日《扬子晚报》以“赣榆捕获古怪生物--盼专家给予解释”为题报道说,赣榆渔民在连云港海域捕获了一只既象虾又象龟的古怪海洋生物,这只生物重约20公斤左右,长着棱形的长嘴,两只眼睛分布在嘴的根部两侧。它的身体分为两部分,上半身边翼均匀地分布着12个尖刺,下半身呈现半球形,像有缺损的钢盔,直径约有30厘米。翻开它的身体,它就会把长嘴埋藏在身体内部,同时挥舞着12条长短不一的粗大的虾状长腿。把它放在水里,它基本不动,放在地面上,它一直向后退,具有龙虾的一些习性。据当地渔民称,在海上打了一辈子鱼,也没有见过这种古怪生物,希望专家作出解释。
其实,这一古怪生物在南黄海亦存在,我市渔民出海捕鱼时也不时偶有所获,东台老干部李玉明先生生前就曾从渔民那里得到一只,并将其存放于冷库冰冻冷藏。
这海洋生物名“鲎”(音后),如东人称虹为“鲎”,即为同一字。海洋生物鲎也称为“东方鲎”、“中国鲎”。动物学称其为肢口纲,剑尾目,鲎科。体分头胸、腹及尾三部。头胸部宽广,为半月形,呈黄褐色,腹面有六对附肢,长五六寸。腹部较小,略呈六角形,两侧有锐棘,下面有六对片状游泳肢,后五对还各有一对鳃。尾长一二尺,呈三棱剑状。分布于太平洋,我国浙江以南浅海中常见。由此不难知道,前述赣榆渔民因不识此物,误将此物之尾当成长嘴。东台比赣榆离浙江近,捕得鲎的机会当比赣榆要大得多。
《尔雅》称:“鲎者,候也。鲎善候风,故谓之鲎。”清乾隆年间汪芸巢《州乘一览》述及水族时说“鲎帆,出海中,善鸣,一名啸鱼,甲浅黑色,前半如月牙迴抱,腰软摺横纹一线,后半如圭倒垂。眼连背耸三脊,腹下十二足似蟹螯,排口上下,身旁夹二翅,尖棱无数,尾尖长有刺。”据传,“鲎大小皆雌雄相随,雌无目,得雄始行。每过海,相负于背,乘风而游,俗呼鲎帆。其行也雌常负雄,失其雌则雄即不动。渔人取之,必得其双。雄小雌大,置于水中,雄沉雌浮,故闽人婚礼用之”。唐段成式《酉阳杂俎·续集》中亦有类似记述。
据渔民讲,鲎的皮壳坚硬,可以做帽盔使用,也可以当瓢杓使用。其尾可作小如意把玩。肉味美可食并可做酱,据说幼鲎又叫鬼鲎,有毒。鲎肉、胆、尾、壳皆入中药。
感谢李长顺先生提供资料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