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古代文学 不懂楹联“不及格”
发稿时间:2014-12-30 09:03:46 来源: 华西都市报 中国青年网 原标题:学古代文学 不懂楹联“不及格” 中国俗文化研究所副所长、川大博士生导师周裕锴赏析成都名联 楹联体现了一个城市的细节之美,从中可以摸寻出当地历史文化发展痕迹。中国俗文化研究所副所长、川大博士生导师周裕锴是楹联的爱好者,曾在塔子山公园,写过楹联“九天楼记”。他认为,如今在网络上流行的对子,并不算严格意义上的楹联。楹联在中国文学史上起源很早,体现了语言学文学的能力。要学习古代文学,须得学习楹联。 招研究生中文系先考“对对子” 楹联通俗的说法叫“对对子”。它不仅要求平仄、对称,还讲究辞藻修饰、典故掌握。在古代,这是文人的一项基本功。而在现代,一些中文学院的老师们也将“对对子”作为比拼文采的一种方式。 “为了检验中文系学生的文学涵养,一些导师在招收研究生时,甚至会出一个上联让学生对下联。”周裕锴告诉记者,学习古代文学,须得学习楹联,否则算不及格。对现代人来说,对对子并不简单,特别是要求当场答题,考验的是多方面文学知识。以前陈寅恪先生招研究生就要求学生对对子,对对子的好坏体现了语言学文学的能力。而现在网络上流行的一些对子,对平仄的要求已不严格,非常世俗化,并不是严格意义上的楹联。 周裕锴认为,不一定所有的对子都能挂到楹联上,楹联一定要考虑几个主题。例如,望江楼公园中的吟诗楼楹联:古今来不少美人问他环肥燕瘦几个红颜成薄幸,天地间尽多韵事对此名笺旨酒半江明月放高歌。吟诗楼是薛涛的楼,所以楹联上一定要有美人,用美人来跟她做一个对比,所以有肥环瘦燕;另外吟诗楼同时又要吟诗,所以下联说到放酣歌,喝了酒面对名笺,就写下此楹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