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演义评书中有这么一个逻辑:在两军阵前或者行走江湖的时候,要是遇到和尚、道士、尼众、耄耋老者、垂髫童子、残疾人和妇女,千万不可掉以轻心,因为他们通常不是等闲之辈,都是身负绝技的高手,有的甚至是世外高人。这个概念在演义评书和武侠小说里,几乎是约定俗成的公式。很多人违背了这个公式,所带来的后果几乎都很严重,而且屡试不爽。所以在文学作品和影视作品中出现一个道士的话,通常都会引起读者和观众的遐想,此人究竟是何方高人?是武功高强的丘处机呢?还是神通莫测的燕赤霞?还是前知五百载,后知五百年的刘伯温?还是化身临凡度世的吕洞宾?在隋唐演义评书里,魏征和徐茂公就是以道士这个令人遐想的身份出现在大众视野里。所不同的是,徐茂公发展成为类似于刘伯温式的智多星军师型人物,魏征却发展为萧何式的丞相型人物。
褚人获的《隋唐演义》里,形容这位魏道爷是一个三坟五典、八索九丘、诸子百家、天文地理、韬略诗赋,无不精通的通天角色。因感叹生不逢时,在华山出家为道。而《说唐》里,则说他做过吉安知府,因见奸臣当道,与知县徐茂公挂冠出家。《说唐》把他那一套经天纬地的本领都挪给了徐茂公了,使得这位魏道爷在书中一直未能干过一桩吸引人眼球的大事。所幸的是,无论在演义中还是在评书中,魏老道却露了一手高明的岐黄之术,在山西潞州东岳庙里用汤药治好了身患重病的山东好汉秦叔宝。这是魏征在演义评书里最辉煌的露脸事迹,从此以后他老人家成了书中可有可无的超级大花瓶。但这个花瓶的身份特殊,天下绿林的好汉见到他,都要尊称一声大哥。因为在著名的贾柳楼四十六友大结义中,他排名老大。评书里讲这个老大是因为他年纪最大赚来的。不管怎么说,只要有结义的这帮兄弟在,老大的运气肯定是错不了的。群雄占据瓦岗山,程咬金当上大魔国天子,魏道爷就被封成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丞相之职。后来李密取代老程成为瓦岗之主,魏征的丞相之位依然如故,足见无论是行走江湖,还是踏足庙堂,辈分的重要性。乃至于瓦岗众将降唐后,魏老道的官职还是丞相。按照因果关系来说,这是老魏家祖宗累世积功累德,烧高香修来的福报。要不运筹帷幄如徐茂公,出生入死如秦叔宝、程咬金等人,穷极一生也未能有此殊荣,上天怎么就把那么大的馅饼老往魏老道这个大花瓶身上砸呢?能够得到上天如此的青睐和眷顾,如果单单从关系学来定论,未免太简单了。虽然在演义评书中,老魏未有大作为,但是在历史上他却是大大的有名,以至于演义评书作者为其名声所慑,虽未施与重墨,也不敢妄自菲薄偏离史实之道。
历史上的魏征,字玄成,祖籍巨鹿(今河北巨鹿县)。他自小丧失父母,家境贫寒,喜爱读书,早年确实出家做过道士。隋朝大业年间,魏征被隋武阳郡丞元宝藏聘任为书记。元宝藏归降李密后,魏征就成了瓦岗将领了。不过他的职务不是丞相,而是元帅府文学参军,专掌文书卷宗,说白了就是办公室秘书。
李密兵败,魏征随他投降了大唐,但是久久不见重用。这时瓦岗旧将徐世勣孤悬黎阳,不肯归降大唐。为了建功立业,搞点政绩,魏征就主动讨旨安抚河北,顺便劝降了徐世勣,留在了黎阳。但想不到的是,不久夏王窦建德攻占了黎阳,魏征被俘,计划失败。成为夏王阶下囚的魏征感叹人算不如天算,他发狠:如果上天再给我一次机会,我绝对不会选择来黎阳现眼!正在他绝望的时候,窦建德兵败,黎阳光复,魏征又一次回到了李皇帝的怀抱。
然而重回长安的魏征,又犯了个决策性的失误,投靠了太子李建成。太子,就是将来的皇帝啊,这棵大树有荫凉!所以魏征毅然成为太子东宫幕僚。他看到太子与秦王李世民的冲突日益加深,就多次劝太子先发制人,可惜太子未能采纳。不久玄武门事变再一次把魏征打下了绝望的深渊。正在魏老道苍凉地泪奔,再一次向苍穹要一个机会的时候,上天还真的给了他一个机会。太子建成伏诛后,面对太子的遗党,李世民十分器重魏征的胆识和才华,非但没有处罚他,而且还把魏征任为谏官之职,并经常引入内廷,询问政事得失。从此魏征喜逢明主,浑身才华终于得以施展。他竭诚辅佐,知无不言,言无不尽。他性格耿直,往往据理力争,从不委曲求全。
像魏征这样的直臣,在大唐朝堂肯定得罪了不少人。贞观元年,有人告发魏征,说他徇私舞弊提拔亲戚做官。结果唐太宗派人一调查,查无实据,纯属诬告。太宗就叫人传话给魏征:“今后要知道避嫌,不要再惹这样的麻烦。”魏征听了,马上来见太宗:“君臣之间应该相互协助,义同一体。如果不讲秉公办事,只讲远避嫌疑,那么国家兴亡,或未可知!”李世民一听,麻烦了,老魏来劲了。谁知魏征趁热打铁,他请求太宗要使自己作良臣而不要作忠臣。太宗询问良臣和忠臣的区别,魏征说:“使自己身获美名,使君主成为明君,子孙相继,福禄无疆,是为良臣;使自己身受杀戮,使君主沦为暴君,家国并丧,空有其名,是为忠臣。以此而言,两者相去甚远。”太宗听了感动不已,点头称是。
由于魏征敢于犯颜直谏,即使在太宗大怒之际,他也敢据理力争,从不退让,因此李世民对他常怀敬畏之心。有一次太宗得到了一只上好的鹞鹰,放在肩上摆玩,甚是得意。他看见魏征远远走来,唯恐老魏责怪他玩物丧志,遂赶紧把鸟藏于怀中。魏征假作不知,故意奏事很久,致使鹞子闷死于怀中。
贞观十六年,魏征病逝家中。太宗亲临吊唁,痛哭失声,他说:“夫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朕常保此三镜,以防己过。今魏征殂逝,遂亡一镜矣。”
魏征在贞观年间先后上疏二百余条,强调“兼听则明,偏听则暗”,这对唐太宗开创千古称颂的“贞观之治”起到了重大的作用。他那种“上不负时主,下不阿权贵,中不侈亲戚,外不为朋党,不以逢时改节,不已图位卖忠”的精神,千百年来一直被传为佳话。正是:千秋谏言留金镜,万古常照正君形。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