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在历史这面镜子面前,我们是顾盼自雄,是首鼠两端,还是阳光自信,这是历史与一个民族信心的互动关系。所以,一个客观公正,有真相的历史至关重要。
文/王永豪
中华文明是比较早熟的,农业立国的早熟理性使神性的光辉在民族史上过早凋敝黯淡。对未来的探索,人们早早将目光由天投向地,由神转向人,由求神问道变为鉴古知今。殷鉴不远,在夏后之世。前车覆,后车戒,历史成为通向未来的惟一指南。
鉴古知今(资料图 图源网络)
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在历史这面镜子面前,我们是顾盼自雄,是首鼠两端,还是阳光自信,这是历史与一个民族信心的互动关系。所以,一个客观公正,有真相的历史至关重要。
五千年历史长河,我们凭什么相信历史这面镜子?就凭在五千年历史背后,有一群用生命捍卫历史真相的人,他们就是历代史官。
齐国权臣崔杼杀害齐庄公后,史官们的表现让我们肃然起敬。《左传·襄公二十五年》:
大史书曰:“崔杼弑其君。”崔子杀之。其弟嗣书而死者二人。其弟又书,乃舍之。南史氏闻大史尽死,执简以往。闻既书矣,乃还。
太史公司马迁(资料图 图源网络)
齐国史官如实记载崔杼弑君之事,激怒崔杼遇害。太史被杀之后,两个弟弟太史仲和太史叔也如实记载,都被崔杼杀掉。崔杼威胁太史第三个弟弟太史季说:“你三个哥哥都死了啊,你难道不怕死吗?你还是按我的要求,把庄公之死写成暴病而毙吧!”太史季断然拒绝:“据事直书,是史官的职责,失职求生,不如去死。”纵然杀人如麻的崔杼也无计可施,只得放了他。太史季走出来,正遇到南史氏执简而来,南史氏以为他也被杀了,是来继续实写这事的。也正是史官赴死精神让杀人者颤抖。太史公司马迁《史记·齐太公世家》亦有记载此事。
和崔杼不同,赵盾是国家肱股之臣,忠诚恭敬,曾使刺客鉏麑羞愧触槐而死。也曾被史官董狐直书弑君。
鲁宣公二年,晋赵穿弑灵公于桃源。赵盾为正卿,亡不出境,反不讨贼,太史董狐直书“赵盾弑其君”以示于朝。(《左传·宣公二年》)
晋灵公不君,受晋灵公的迫害,正卿赵盾逃亡的时候,晋国赵穿在桃园杀死晋灵公。晋国太史董狐记载道:“赵盾弑杀了他的国君。”董狐的理由是赵盾身为正卿,逃亡而不出国境,回来后又不讨伐叛贼,在其位而未完成保护君王的职责,所以,可以说是赵盾杀了国君。”
赵盾是纯粹的躺枪,但是孔子却认同赵盾这一背锅事件。孔子说:“董狐,古之良史也,书法不隐;赵宣子,古之良大夫也,为法受恶。越境乃免。”孔子认为董狐和赵盾都是好人,因为二者各自职责不同才有此矛盾。董狐是古代的好史官,记载史事的原则是直言不讳。赵盾是古代的好大夫,因为史官的记事原则而蒙受了弑君的恶名。孔子叹惜说:可惜啊,如果他出了国境,就可以不受正卿职责的约束,就会避免弑君之名了。
崔杼弑君和赵盾弑君的共同点在于,史官只重事实,强调事情的结果,对双方的爱恨情仇,恩怨是非不关心。只有事实和结果是客观的,而爱恨情仇,恩怨是非却是主观的。
直笔书史(资料图 图源网络)
直笔书史和不畏权势是史官的共同特点,数千年来,良史代不乏人。
《晋书·孙盛列传》
晋孙盛,字安国,自少至老,手不释卷,著《晋阳秋》,世称良史。桓温见其书枋头败衄之事,怒谓盛子曰:“枋头诚失利,何至如乃公所言!若此史行,自是关君家门户。”诸子泣请为百口计,盛大怒不从。
《新唐书·吴竞传》:
唐吴竞,汴州浚仪人。尝与刘子玄撰《武后实录》,叙张昌宗诱张说诬证魏元忠事。及说为相,问竞曰:“刘生书魏公事不少假借,奈何?”竞曰:“子玄已亡,不可受冤地下,竞实书之。”说屡以情恳,辞曰:“徇公则何名实录!”卒不改,世称董狐云。
《宋史·袁枢传》:
宋袁枢,字机仲,建安人。乾道间,分修国史。章子厚家乃同里,力求润饰其传,枢曰:“吾为史官,法难隐恶,宁负乡人,不可负天下后世公议。”时相赵雄叹曰:“无愧古良史矣。”。
不虚美,不隐恶(资料图 图源网络)
正因为有诸多良史用生命守护,以气节担保,不虚美,不隐恶,让中华民族的历史以真实面孔传示后人。
历史是面镜子,明镜不疲,万世可以借鉴。良史直笔,客观记录,如朗镜悬空,妍媸静躁皆不相干。每人都是历史的一部分,或浓墨重彩急管繁弦,或雪泥鸿爪来去无痕,美丑忠奸,自有后人公允评价。返回腾讯网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