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蜀中怪才李调元 对对子的功夫是一绝 2018年05月10日 09:47
来源:华西都市报 作者:李贵平
0人参与 0评论
罗江李调元祠堂 李调元少年时期的塑像 李调元(1734年12月29日——1803年1月14日),字美堂,号雨村,别署童山蠢翁,四川罗江县调元镇人。清代戏曲理论家,诗人。他与遂宁人张问陶(张船山)、眉山的彭端淑合称“清代四川三大才子”。这位巴蜀奇才一生著述极为丰富,按照杨懋修《李雨村先生年谱》统计,一共130种。按类别划分,其中少量是对前人著述的整理,包括校刊、纂辑和刻印;大部分则是李调元多年苦心研究的成果,包罗了历史、考古、地理、文学、语言学、音韵学、金石学、书画、农学、姓氏学、民俗学等专门领域的研究成果。 削职退归黄荆疙瘩 提到蜀中古代大文豪,无论如何绕不开李调元。 他到底有多厉害,先看看对对子的功夫。 李调元去湖南当主考官,当地学究对这位“外来户”不以为然,敬酒之余出一上联: 洞庭湖,八百里,波滚滚,浪涛涛,大师从何而来? 李调元略一思索,出口成句: 巫山峡,十二峰,云霭霭,雾腾腾,本官从天而降。 虽然好大口气,人家确实也有底气。一门四进士,兄弟三翰林。 李调元纪念馆,位于德阳市罗江县北隅,这里是李调元少年寓居读书的地方。纪念馆入口大型雕塑《文山函海》高约35米,总长约72米,黄沙岩建造,耗材3000余方,四个头像由下至上分别是:李调元、李鼎元、李冀元三兄弟及李化楠(李调元之父)。 进入园中,于厅亭中鉴赏文物、字画,阅读铭文、史料;在曲径回廊中徜徉,大观台上远眺;去临江阁前漫步,草堂凝思,且令人心潮跌宕。 位于罗江县北调元镇的醒园,更是集中了李调元和父亲李化楠诗书成就的地方。醒园建于清乾隆八年(1743年),乾隆三十四年、乾隆五十年,李化楠之子李调元两度扩建。现有临江阁、坐花阁、大观台、洗墨池、半亩地、清溪草堂、木香亭等。 醒园里陈放了一个黄荆树根。此树疙瘩,大如华盖,重数百斤,盘根错节,模样奇巧,是李调元在广东当主考罢职后带回老家的纪念物。李调元诗文出众,才压三江,已招人嫉妒,再加上他在官场中不善阿谀逢迎,因此得不到同僚和上司的喜爱,常受攻讦。他调任广东主考不久,便有人谎奏他恃才傲物,轻慢皇室,勒索考生,贪污中饱。乾隆皇帝对李不满,欲罢他的官,又找不到理由,听了参奏后,派员去广东调查。名为调查,实为走过场而已。这位钦差大员十分同情他的官场遭遇,便把此事如实相告想商量一个对策。哪知李调元听后,反而一口承认“件件属实”,并说自己贪污了“黄金三千两”。 钦差明知说的是气话,但皇帝的意图他更清楚,奈何救他不得,只好上了一道模棱两可的奏章:事出有因,查无实据削职退归即可。李调元卸任回家,钦差在十里长亭饯别,握手问道:“年兄两袖清风,三千两黄金又在哪里?”李调元指着黄荆树疙瘩说:“那不是赃物?何止三千两!”说罢放声大笑。 洁身自好纵情山水 李调元才气横溢,擅长文章,尤工书画,受业于涪江书院,“州院试俱第一”。他文笔优美,往来京师与诸名公巨卿唱和,所作诗文脍炙人口。兵部尚书钱香树命作春蚕诗,他随口即成,其中有“不梭非弹却成圆”,被认为神来之笔,广为传颂。乾隆二十四年乡试,提学使“奇其文……拔第一”。
李调元为人耿直,不畏权势。乾隆三十二年,他在吏部任考功司主事兼文选司掌进等小官。其职责是每日送百官履历升降循环簿签至宫门,交值日太监转呈皇帝。由于官卑职小,他常受太监欺压。一般新任职者,为求办事顺利,常常预先向太监馈赠财物。李调元蔑视这一陋规,不理睬太监的需索。太监怀恨在心。有一天,太监下午才出宫门接簿,怒骂李调元迟误时刻。调元厉声应答道:“我官虽小,是朝廷委任,犯罪自有国法,你怎敢随便辱骂?”说罢抓之欲面见皇帝。幸有大臣劝解,太监才得以下台。此后,太监再也不敢向他索取见面礼。 乾隆四十年,李调元升迁文选司员外郎。乾隆四十二年,因湖南巡抚公文措辞失当,他按规定不与画押。吏部尚书阿桂堂、舒赫德大发雷霆,在考察京官时,将李调元填入“浮躁”一类。 乾隆帝见表册所填19人均年迈多病,惟独李调元年富力强,就询问吏部尚书:“李调元何事浮躁?”吏部大臣回复:“过于逞能。”乾隆帝一笑置之,诏令李调元仍为吏部员外郎。是年八月,李调元升任广东学政,临行前为乾隆帝召见,应对中肯,皇帝再三勉励。乾隆四十六年,任满回京复命,乾隆帝又在勤政殿召见,问其广东总督、巡抚以下官员事。李调元如实对答,乾隆帝十分满意。
[责任编辑:施金挺]
来源: 清代蜀中怪才李调元 对对子功夫是一绝(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