璪平 时评作者
近日,教育部发出通知,要求全面整顿本科教育教学秩序,严格过程管理。其中,包括要求高校淘汰“水课”,打造“金课”,其目的是合理提升学业挑战度、增加课程难度、拓展课程深度,切实提高课程教学质量;也包括严把毕业出口关,坚决取消“清考”制度。
教育部的通知在表达着一个信号,那就是高校将不再能“混”了,文凭需要通过货真价实的学习和严格的考试得来。高校不能有滥竽充数的先生,也不能有懒惰散漫的学生。
能够通过艰苦的高考,获得受到高等教育的机会,对许多学生来说都非常不容易。来到没有那么严格监控的大学里,部分学生开始有了放松心理。他们觉得自己耗费多年精力进入大学,现在终于有了可以“放飞自我”的机会。打游戏、谈恋爱、做生意、互相攀比,但缺少的却是曾经拥有的向上之心,难以摆正生活与学业的位置。这些都是主观原因,客观上,一些高校也存在着要求不严格,只看学生完成学分而不看教学效果的现象。具体的表现,就是出现“水课”和“清考”。
所谓“水课”,就是非专业教师开的课程,内容平淡、枯燥、肤浅,但考试非常容易通过。学生喜欢选修“水课”,并非要学到知识,而是看中轻易到手的学分。“水课”的出现,耗费了人们许多大好时光,基本等同于“混文凭”的“福利”。而“清考”则同样为懒惰的学生打开方便之门。在考试与补考都不能通过时,学校不是让学生重修,而是先“挂科”,等到毕业前夕再“清考”,更有甚者,甚至允许学生毕业后工作一段时间再回学校考试。而“清考”的内容,大多比较简单,在网上可以看到,一些高校专业课的“清考”,甚至会用以前使用过的考题,原因是专业课的老师不愿意看到学生拿不到文凭,往往网开一面。
于是,平时上“水课”,考试混“清考”,毕业前再去网上“买论文”,就成了部分学生大学生活的“主线”。这样的学生,是不合格的。
这样的教育,显然难以教出高质量的毕业生,不仅对努力学习的学生不公平,也使得一些能力较低、知识储备匮乏的毕业生拿到文凭走向社会,进而又让用人单位对毕业生们产生偏见,有损高等教育机构的声誉,更让人怀疑高等教育的整体质量。如果要改变,最直接的办法就是消灭“水课”,取消“清考”,同时打击“买论文”和“抄论文”。
当然,要有所改变,说一说是不够的,高等学校也应该端正自己的理念,努力去提高师资水平和管理水平,提供更优质的教学内容,有能力去完成教育部提出的要求,有能力满足学生的需要。
恢复高考已经40余年。在这40多年间,我国的高等教育获得了长足的发展,每年的录取人数,也从当初的20余万人,发展到现在的六七百万人。高校扩招,大门宽敞了,但一定要树立“宽进严出”的理念,严把教学质量关,让教师和学生都从思想上重视起来,认识到获得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不易,需要珍惜,才能对得起自己享受的有限的教育资源,也才能对得起自己的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