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只要有一点血性的人,都会为中国近代史所遗憾。
曾经的世界第一大国,成为阿猫阿狗都能来蹂躏一把的落后国家。
曾几何时,欧洲人的游记中充满了对我们的仰慕,后来却落了个东亚病夫的称呼。这一切,是多么的让人遗憾!
遗憾的转折点,就发生在明末清初。
明朝是最后一个汉人王朝,懂得学夷之长,这点远不是后面的满清能比。
从倭寇那得到火绳枪,自己就改进出了鸟铳;从西洋人那得到火炮,自己就进行仿制改进;从西洋人哪里知道数学几何天文知识,就不惜信奉基督教也要学过来,在崇祯帝的允许下,改历法,推广数学(可惜这个因亡国而最终没有普及)。
明朝的思想解放运动在轰轰烈烈地展开,不以言获罪,只要不是大不赦的言论,都允许公开宣讲,甚至大字报贴到了皇城根下也无所谓,只要你有署名。
我们可以想象,如果明朝末年,能挺过小冰河时期,完成它的蜕变,东方的这个帝国,仍然会是世界仰望的存在。
在明末的时候,上天不眷顾汉人,小冰河、鼠疫、地震、干旱、海啸等灾难接二连三的发生,刚好又是这个汉人王朝从封建帝制向资本帝国转变的过程中,导致了心胸宽广,善于学习的汉人王朝的毁灭,替而代之的是人口极少的女真统治,开始了屠杀汉人,闭关锁国的两百多年历史。
明朝最后一个皇帝为崇祯皇帝,有人说他性格多疑,做事急躁,对臣子冷血,性格决定命运,当了亡国之君是在所难免。
但不管如何评价,崇祯皇帝的有一点是公认的,哪怕是他的敌人,那就是他勤政、不沉迷女色、不奢侈。
崇祯皇帝一开始的命运只是一个藩王,明朝的藩王相等于是圈养起来的“猪”。而且,他一直生活在宫里,到最后几年才搬到宫外住,一直没有作为一个皇帝来培养。所以,他的见识,人生经历应该可以想得到是什么样的程度。
相应的,他还没当皇帝之前,没有心腹,缺少可以信任的人,这也是他从藩王临时变为帝王的缺陷。
他一登基后,一心想中兴大明,百倍努力,这点我想是共识。但他身边有什么人,给他讲课的老师是什么人?这些人都在误导崇祯,为自己的集团谋取利益。
国家连年赤字,边军军饷都发不出来的时候,还劝崇祯要减商税。整个浙江省的茶叶税,最后只收了八两白银;
大部分文官一边劝谏皇帝加百姓的农税,一边自己却在逃税,逼得堂堂一个世界上最大帝国的皇帝要穿打补丁的衣服,悲么?
可以说,大明是在大部分文官的误导下,活活穷死的!
崇祯登基后,局势越加的败坏,每日听到的都是坏消息,让一个17岁的没有见识的皇帝忧不忧心,急不急躁?
说崇祯缺乏对臣子的信任,这点在前期其实不明显,例子就是袁崇焕。崇祯可以说是全力支援,全面相信袁崇焕。但结果是一年多后,他的信任换来了建虏入侵京师,这在以前从没出现过的局面。他付出了那么多后得到如此的回报,迫使他发出了勤王诏,这让一个不到20岁的皇帝能再全心的信任谁?
在明末那个时代,因为物质的丰富而导致道德的败坏,所以能做到清廉的人是绝对值得钦佩的,崇祯以身作则,这样的帝王就算失败了,也应该值得同情吧?
崇祯皇帝对于同样清廉的温体仁,一直用了七年,当了七年的首辅。最后才在文臣加宦官的攻击下下台,但就算这样,崇祯皇帝也是厚待他的,还有徐光启的逝世,也是厚待的。说他寡恩,也不全面。
明朝最后一个皇帝并不是一个自私自利,只顾自己享乐的昏君,只要正确引导他,完全就不会亡国,九洲神鼎就不会被满清所窃取。
崇祯皇帝这么一个勤奋,节俭,不近女色,一心想力挽狂澜而中兴大明的人,如果有那么一个人,能值得他全面信任而又有本事的人帮助他,那么他登基后,还会从一个满腔热血的少年,最终变成寡断,猜忌,少恩之主么?
那个时代,是我们民族屈辱历史的转折点,让我们后世的人,有太多的遗憾了。
自上而下的改革,虽不彻底,却能少死很多人。
崇祯皇帝不缺乏改革的心,只是缺少一个他可以信任和又有本事的人帮他实现他的愿望而已。
《借天改明》这书中的主角设计的不错,直接穿越到了崇祯皇帝的面前,经过一系列的事件,让一个崇祯皇帝知道一个来自未来的人能帮助他,改变他的命运,改变大明的命运,改变中国的命运。这确实是个YY的爽点。
人没有完美,崇祯皇帝肯定也是,但那又如何?只要崇祯皇帝有中兴大明的心,振兴华夏帝国,我们身为华夏一员,又有什么理由不去支持他呢?
可惜历史没有如果,唯有在小说中YY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