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沙发
楼主 |
发表于 2015-6-16 22:56:24
|
只看该作者
在微博上看到一条消息,北京中关村。一位妈妈蹲在墙角,手捏纸巾,不时抽泣。销售人员说,女孩儿要去外地读书,要买苹果手机、iPad3和苹果电脑,还要高配,超过2万元,母亲吃不消……。女孩大喊一声:“不给我买,就让我在大学丢脸去吧。”扔下母亲,扬长而去。
这样的人也上大学了,我想起我的初三语文老师经常对我们讲的,要品行好,品行好的人会读书好的,因为语文的文章理解里是需要素质的,素质好的人对文章理解会好,素质不高的人对文章理解不好,也就考不出什么好成绩的。成绩好=人品好,人品差=成绩差。结果等我长大了这样的人上大学了,不知道我这个老师对这个女大学生有什么看法。
这些年来一直困扰我的这个老师的看法,我是这样想的,如果一个人理解能力很强,语文试题不管出什么他都能对答如流,而生活中其实他不认同这种课本文章里的观点,偏要做一些没道德的事算不算品行好。如果一个人只是把考试当作一种达到目的的工具,天资很高怎么考得好的怎么复习,然后生活中的事跟学习的课本无关只管做不好的事怎么算。或者有些人考得很好也很认同书里的观点,做的时候又是道貌岸然的另一套,这又怎么看。或者有些人能理解表达能力却不行,也无法通过考试的标准,但是做出来的事很善良,他算不算素质高。这个女生在学校里恐怕也是老师喜欢的尖子生吧,也应该是我语文老师所说的很乖品行好的那种,怎么就做出这样的事来呢?
一个人好不好,到底是用考上什么大学来衡量,还是能赚多少钱来衡量?教育是塑造一个人的模型,还是贪图功利的温床。每个人都是有欲望的,想得到最好的东西,然后在想获得的过程中,有些人成了希特勒,有些人成了爱因斯坦。
这是我们的教育出了问题,总叫人往那些克制不住的欲望而狂奔?还是自己欲望太过于强烈而疯狂,以致于读了十几年的圣贤书而抛精典做人于脑后不顾?“百善孝为先”不知道了,成事先做人也扔得一干二净,六亲也可不认。
那么,自己想要这些好东西,有本事自己去赚钱来获得呀。可是衣来伸手的日子过惯了,一切父母的付出都以为是应该的习以为常。就算是那样那也起码说声谢谢吧,反而是今天多点明天少点在那里大呼小叫的,自己没有能力又有什么资格去要求别人。而这样的做为,是谁纵容的结果?父母为什么不出手阻止,一个连起码的感恩都不知道的人有什么好怜悯的。丢人是丢谁的人呀?是教育部呢?父母呢?还是自己这一代的大学生?
父母是没有义务来给孩子一定要买什么的,如果父母愿意买,那应该视为一种馈赠去感恩才对,至少还要有不好意思觉得无以回报的感觉。一个人不管是在家庭还是在社会中,都不该以拿到别人的馈赠而乐,拿了人家的,又做好了什么回报的准备?而有些人认为获得是天经地义的,毫无愧疚之情,既然对父母都这样了,那以后怎么会好好地对自己的另一半,又怎么会好好对待自己的朋友,对社会上的合作者共事者呢。纵然学了一身知识,那也是个不懂得尊重人也不会受到人家尊重的人,等于废物。
曾经很早有一段时间,我也好想好想拥有自己的笔记本电脑,还对着橱窗里的IPAD痴心不已。但是我知道我求不了任何人,只有靠自己去获得,当时我只能拿一点点工资。于是我想办法去攒钱,每个月省下一部分钱来当成买电脑的基金。我会为自己设想了好方案受到领导的认同而欣喜,会看到银行卡里涨上去了数目而高兴目标又近了一步。当我想要的台电脑送到我手上时,我很兴奋地把它摆在桌上向朋友们宣告。而我的富二代朋友不理解,他会说我什么好省钱的,早就可以花钱去买了,大不了父母拿出钱来,或者自己的钱花花光有什么关系呢。可是他哪里会有那种为了目标实现而去努力的快乐,也没有省吃俭用仔细规划的部署感,更没有得到一件东西是不容易的成就感。这样的一个过程,已经超过了最后真正获得自己想要的东西的结果。
那么那个女生也不会快乐的,她今天要苹果三件套,明天有更好的产品更新了她跑得更快,时尚总在日新月移的,她总在为怕跟不上潮流而懊恼,她没有过获得一件东西而要付出努力,也从来也不知道什么东西是值得珍惜的。好东西太多了就没好东西了,然后人就迷失了。太过于好高骛远,出去求职社交为人处世都将是失败的典型。
又说到我老师所表达的品行好就学习好的那种观点,她很天真,设想得很美好,然而人心的欲望是捉摸不透的,环境的变数时不时刺激人内心里那点脆弱的本能。知识谁都可学,稍微有点天赋的都可以理解好答题好,可是能否把握好在社会诱惑中的度,却是你一百个老师都难做的课题。教育教育,不仅是教授条例,而是育人以理。
(转载:浮云歌天使回声的微博)
|
|